
一千個孩子的未來
剛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的李家超先生早前政綱提到,要幫助一千名劏房初中學生提供培訓,裝備自己。
政綱中吸引我眼球的,還有他的施政理念,「……要提升香港競爭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共融關愛、增加青少年上流機會……讓年輕人踏上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實現個人理想,共享經濟成果……」要達到這個結果,條路點行?政府如何把扶育青少年的工作與這些理念掛鉤?
幾年前,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基層中五生奕潔來參加我們的「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Youth Work Explorer,Y-WE計劃 )。當時,我們嘗試了解她的性格和興趣,怎料她對自己的前路和發展方向卻是盲舂舂、蒙查查。問來問去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經過一輪計劃的「打底」培訓後,我們發現她有強烈的興趣想接觸商界,她更告訴我們,畢業後想讀工商管理。但什麼是工商管理,這麼濶的範圍和領域,她完全沒有概念。
最後,我們安排她到「百麗國際」做工作體驗。被安排到人力資源部的她,有機會接觸機構的各個部門,了解不同的工作性質。每天都帶着好奇地探索觀察,她看到科技發展在商界的廣泛應用性,感覺到這一行的發展潛力。她看到了自己的將來。

社會要讓青少年的潛能與能力配對到適當的市場工種。
青少年的問題,絕對不是單憑派錢就可以解決的。青少年,尤其基層一族的孩子,由於經濟和成長環境的種種匱乏,加上世界經濟發展迅速,他們對社會上的工種根本毫無概念。社會應該為他們開啟多些向上流動的機會。
如何幫孩子找機會?扶育年輕人如果仍然跟從舊有方式,舊酒舊瓶,那麼結果早就可以想像得到。我們的教育如何幫助發掘青少年本有的富強?如何看見並利用他們的潛能與活力?有沒有讓青少年明白當今工作市場的工種與自己能力的配對?這個課題對青少年上游很重要 。
二○一四年香港政府全面推行生涯規劃教育,以求強化舊有升學及就業制度之不足,更每年投下每家學校六十萬額外資源推動「生涯規劃教育」。但是幾年下來,結果怎樣?二○一九年教育局委托香港教育大學一份檢討香港中學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的成效報告指出,有超過七成學生覺得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未能切合自己的需要。
如何聚焦在開啟青少年的內在資源和能力,給予機會和平台,讓他們發揮興趣潛能,誘導他們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崗位,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才是正確的方向。
如今,奕潔已經亭亭玉立,是城市大學商業資訊科技學系的學生。這女孩聰明伶俐,我想請她來我們機構幫手,卻被婉拒。原來,還未畢業的她,已經有企業找她參與機構科技轉型的工作。雖然請不到她,但是,我心裡是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