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易激綜合症 精神科醫生 營養師 助解困擾教吃得好
腸易激綜合症與情緒及精神健康有密切關係,有需要會由精神科醫生協助治療。而飲食方面亦需要調節,研究顯示有營養師跟進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飲食控制會較持久。
以下精神科專科醫生及營養師,為大家講解如何協助患者面對病情。

學生考試壓力重大,容易造成腸易激綜合症。
五至九成患者有精神科問題
仁安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家懿說:「不少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有精緒問題或精神困擾,症狀會引致患者焦慮,身體上的不適,經常腹痛和腹瀉或便秘對他們造成困擾,影響日常社交,嚴重的影響工作及上學,造成壓力。故精神壓力與腸易激綜合症可以說是互為因果。」
董醫生說會先了解病人的症狀有多影響他的生活,是否引致他有精神問題出現?會否是抑鬱症、焦慮症、同時有抑鬱及焦慮、驚恐症等。當中以焦慮症佔大多數,抑鬱症亦不少。
有研究顯示,腸易激綜合症病人一生中有百分之六十機會出現一次抑鬱症,而他們自殺機會比一般人高。而緊張焦慮型人士,很多時都會伴隨失眠病徵。

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可奉行低發酵性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飲食,改善症狀。
藥物、認知行為治療相輔相成
董醫生說,確定病人的精神問題後,會針對病症治療,如果有焦慮症或抑鬱症,會處方藥物緩解病人情緒。藥物以外,會輔以認知行為治療。
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是相輔相成,她引述一名十四歲腹痛腹瀉症狀非常嚴重的年輕患者,做過腸鏡胃鏡等各項檢查都沒有發現結構性問題,父母對此非常困擾。
「患者腹痛、腸抽筋,診斷後相信與學業壓力有關,而病人本身亦有自閉症傾向,很難表達自己,加上壓力,令病情更差,二十四小時都腹痛,無法睡眠,無法上學。學校安排遙距課堂,但由於情況嚴重,他無法正常學習。」董醫生說。
董醫生處方了紓緩症狀的腸胃科藥物及精神科藥物,亦安排他進行認知行為治療,讓他知道壓力與徵狀有關係,學懂面對及紓緩壓力的方法。跟進數月,患者早上腹痛情況已有改善,可以遙距上課,晚上亦能夠睡眠,希望病徵逐漸可以改善讓他重回學校。
董醫生說患者日常生活應學懂減壓,會建議他們學呼吸法丶放鬆法、定時做運動、改變自我要求過高的心態、改善心理質素、提高抗逆能力。
父母家人在治療當中起着重要角色,患者需要他們的理解及支持。故治療青少年病人,會以家庭為接見單位。

仁安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家懿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