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觀面對 與疾病共存 認識腸易激綜合症
都市人很多時有腸胃道疾病,其中一種令患者腹痛、腹瀉、便秘的腸易激綜合症近年大受關注,原來不少人經歷過上述病徵,而且長期受病徵折磨,生活大受影響,部分患者更有精緒困擾甚至精神問題。
今期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詳細解構腸易激綜合症的病因、治療方法及如何學懂與它共存!

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會經常突然腹痛,需要即時上廁所。
三十六歲的Ellie原本任職公司秘書,受疫情影響改為在家工作。另外由於去年外籍家傭回鄉,之後新家傭一直未能來港,加上讀小學的兒子在家上網課,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兒子、打理家務,工作量大增之餘亦倍感壓力,開始失眠,更開始腸胃差,經常腹痛,她初時以為腸胃敏感,但見過多次醫生服藥後仍沒有改善。
其後見過專科醫生,做過腸胃鏡檢查沒有找到任何結構問題,醫生診斷她患的是腸易激綜合症,雖然處方了應急藥物,但疾病與她的精神壓力有關,建議她找方法為自己減壓。
十七歲的婷婷一向學業成績優異,父母和師長都期望她在公開考試中有好成績。然而去年考DSE期間,她在考試前夕腹部劇痛至要入院,醫生為她進行各種檢查卻找不到病因。
其後腹痛徵狀頻密出現,每次上洗手間排便後,腹痛便紓緩,腸胃科醫生其後診斷她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知道自己患上這個病,婷婷沒有甚麼反應,但對於未能完成考試,婷婷感到十分失望,雖然父母早已計劃於今年底移民英國,她將會在英國升讀大學,但DSE沒有拿到預期的好成績,成為一生的遺憾。

范探亭醫生說,腸易激綜合症在青少年學生尤為為普遍,每四人便有一位患者。
四名學生 一名患者 甚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仁安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范探亭說,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是一種功能性腸胃問題,由腸道蠕動不協調造成,主要徵狀包括腹痛、腹脹、大便習慣改變,肚瀉或便秘、大便帶有黏液、排便時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等。在香港頗為普遍。
「根據中文大學普查,香港有百分之六點六成年人有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簡單來說是腸敏感,易受刺激。男女患者比例相若,很多病人在青少年或中學生時出現病徵。
中文大學醫學院及輔導教師協會,去年七月發表有關中學生的腸易激綜合症普查結果,訪問了二十間中學的中三至中六,共二百多位學生及三百多位家長,當中有百分之二十四學生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綜合症徵狀,即四人當中便有一個患者。當中有四至五成學生有輕微至嚴重抑鬱或焦慮症狀,評估顯示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的受訪者都有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症狀。而有百分之十家長亦有中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綜合症狀。」范探亭醫生說。
腸易激綜合症如何影響患者?范醫生說,症狀影響層面廣泛,患者經常間歇性腹痛,特點是大便後腹痛紓緩。患者亦會腹瀉丶便秘,特別在情緒差丶緊張或進食後容易出現上述情況。病徵影響患者工作、學業,例如臨近考試病徵會特別嚴重,不少患者在上試埸前腹瀉,甚至在考試途中腹痛需要立即去洗手間,病症會影響學習及學業表現。

患者或有需要進行腸鏡檢查,以排除其他腸道疾病。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