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無花果精神
對於英皇書院舊生,近期最大新聞係校園裏面一棵無花果樹不敵豪雨倒塌,幸好並無傷及任何人,但旁邊噴水池石柱則被波及受損。我由一九六三至七○年喺英皇就讀,並無親身見證學校種植無花果樹,但印象中入學時棵樹已經頗為高大。無花果樹身處嘅小花園,旁邊係教員室和校長室,加上我讀理科,實驗室喺另一邊,所以平日好少會去花園。因此對於無花果樹嘅印象係由課室遠觀,甚少流連近看。
至於棵樹嘅由來,有熱心校友查究後認為係一九六一年由郭士熙校長種植,但又有校友搵到一本一九七六年嘅金禧校刊,裏面考證小花園在戰前名為Palm Court,而當時所有相片都見唔到無花果樹嘅蹤影,因此推斷戰前花園種嘅係棕櫚樹。戰後相片就開始見到東南角落有無花果樹,所以呢位作者估計有可能係種子跌入校園嘅自來樹。
無論係有心栽花定無心插柳,呢棵無花果樹對每個英皇學生都意義重大,甚至我哋本校刊都叫做「The Fig Tree」,原因係無花果樹代表學校「只求結果,不重開花」嘅樸實風氣,半個世紀以來一直係母校嘅象徵。由於無花果嘅「花」藏喺果入面(事實上「果」本身就係花朵、花蜜和花托),外表見唔到,所以又有含蓄、內斂嘅意義。英皇係官校,學生係靠成績派位入讀,好多都來自基層家庭,作風平實係自然嘅事。

一班英皇舊生舉辦千禧論壇,陸叔當時為籌委會主席。
今次無花果樹塌下,學校和舊生都非常關注。有校友share一份資料,呢棵無花果樹學名係青果榕,高十四米,樹冠闊十二米,原來多年來一直受小木蝨損害,雖然用好多方法救治,但都做定兩手準備,三年前已經喺花園移種一棵新無花果樹。今次新樹都有受損,但經樹木專家評估,相信可以慢慢復原,現時正在原位養傷。
至於原有無花果樹,雖然未能起死回生,但校友都希望能夠保留部分枝幹留念,故已將未畀蟲蛀嘅樹幹和樹枝切割出來風乾,日後再決定用途。未有倒塌嘅樹幹和樹根,由於不規則嘅傷口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已即時鋸齊,有待研究再決定係咪保留樹根。
好奇之下,我都上網查過,我哋棵無花果樹Ficus carica,亦叫做common fig,而大角咀有一條「詩歌舞街」(Sycamore Street),原來意思都係無花果,不過係另一種原生於非洲、中東嘅Ficus sycomorus。無花果曾經係地中海、阿拉伯一帶主要食糧。今時今日,由於無花果好有營養同食療價值,有人稱之為超級食物,日本人仲叫佢做長壽水果。
青果榕嘅榕果亦係好多雀鳥嘅食糧,在郊外更會有動物喺樹上棲息,可以話一棵樹孕育無數生命。我個人覺得,生命有始有終係自然循環,校園裏面種植新樹,意思係將無花果精神延續落去;同人和企業一樣,長江後浪推前浪,至係保持生命力嘅不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