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鐵終於嚟到我屋企
港鐵東鐵綫邁入新里程,動工超過十年嘅沙中綫終於全面開通,成為本港第四條過海鐵路,五分鐘就能由紅磡直達會展站,無疑係港人福音。對於家住灣北嘅我,更加係望穿秋水,睇住會展站由二○一五年起動工,途中幾經波折,至今終於正式啟用。
上星期有幸獲港鐵邀請,同管理層一齊參觀會展站,先睹為快。一共三層嘅會展站係過海段唯一新車站,包括車站大堂同兩層月台,站內加入唔少設計元素,以灰和綠作為主色,當中不乏「打卡」位,例如大堂和月台都有展示本地藝術家作品;頂層臨海牆身則由千二幅維港海面照片組合而成,有面迎海港之意。芸芸展品中,最矚目莫過於施工時發現嘅二戰炸彈彈殼,公眾更可觸摸體驗。另外,兩層月台亦設有歷史展板,乘客可回顧東鐵百年演變及建造過海段歷程。

港鐵財務總監許亮華(右) 和陸叔試坐沙中綫新車。
望住展板上嘅相片,勾起我年輕時搭「火車」點滴。中學時家住九龍,港島返學,如入新界多數係假日遊玩,例如約埋同學入紅梅谷或林村野餐,所以當年搭九廣鐵路(東鐵綫前身)雖然唔算快捷方便,但等同入新界玩,帶來好多開心回憶。當時墨綠色嘅柴油火車卡,行車時轟轟作響,車廂並無冷氣,所以一般都會開窗,但當有運豬車經過,就會迎面吹來陣陣臭味,大家會趕忙閂窗。由九龍入沙田要經隧道,為免煤灰飛入車廂,乘客亦例牌極速閂窗,我仲記得入隧道後所有車廂燈都會熄晒,完全漆黑一片。
六、七十年代新界尚未形成新市鎮,沿線車站只得寥寥數個,經過獅子山隧道後就係沙田,窗外風景驟變,鄉郊景色濃厚,與人煙稠密嘅九龍形成強烈對比。後來隨新市鎮迅速發展,市區人口大量遷入新界,東鐵逐漸成為港人嘅日常交通工具。為應付市民所需,除咗全面改為電動列車之外,鐵路網絡亦不斷延伸和加站。其實政府早於一九九八年已提出沙中綫定綫,希望能縮短跨區通勤時間,同時分流陸路交通。項目喺○二年由九廣鐵路成功中標,但後來經歷兩鐵合併,變相由港鐵負責,並延至一二年先正式上馬。
以往喺繁忙時間要過海,我好多時會搭地鐵避免塞車,但一般都要轉車先到目的地。新綫通車後,由屋企行去會展站只需幾分鐘,車程五分鐘就能直駁紅磡,睇演唱會最方便。對於新界東上班族更係一大喜訊,一程車可以直接過港島,唔使喺九龍塘站轉車,慳到唔少時間。
東鐵延伸至港島,同時可打通中港任督二脈,日後兩地恢復通關後,由羅湖或落馬洲,可直穿港島政經核心區,相信到時可帶旺灣北一帶。另外,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新經濟核心,但跨境鐵路開通需時,沙中綫可填補呢段空窗期。
會展站動工時,我搭車仍要畀全費,結果左三年、右三年,等到正式啟用我已可享兩蚊優惠。期望未來北環綫可帶我去新界更多地方,兩蚊鐵路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