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的底線思維—李家超
繼「動態清零」之後,一個本地政界人士爭相採用的內地流行詞,就是「底線思維」,但何謂「底線思維」,恐怕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最普遍的說法是「底線」指國家安全、領土完整等不能逾越的「紅線」,無論你香港想怎樣演繹「兩制」,也是不容觸碰的。但根據一些內地權威研究機構解釋,堅持「底線思維」就是凡事都要預想到最壞的情況,從而爭取最好的結果。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作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抗疫如是,管治如是,大國博弈更應如是。
在中國的國力未足以動搖西方(尤其是美國)霸權的年代,香港人一直過着相對太平的日子。但在過去兩年我們已看得太清楚,美西各國為了打壓中國,可以去到甚麼地步。雖然熱戰是言之尚早,也非無可避免,但可能性是愈來愈高了。香港現在看來繁榮穩定,更已「由治及興」,但我們享有的一切,在任何政治動盪中可以隨時灰飛煙滅。中央領導常說香港人所欠缺的「大局觀」,並不止於「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而是要懂得站在國家的本位,去思考和辨清世界大局。若說台灣是中國一道久未癒合、更不斷被撒鹽和撕開的傷口,那麼香港便是中國最脆弱的一根軟肋,因為這裏中門大開,易攻難守,更糟的是這裏很多人有離異之心,價值觀有別於中國那一套,更與西方那一套暗合。

我相信中央政府是在這樣一種盤算之下,決定選擇李家超出任下一任特首的。之前的梁振英和林鄭月娥當然都是有能之士,但兩人都未能在其任內履行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這項憲制責任。在「佔中」一役,梁並沒有把星星之火撲滅於未燃,而在林鄭任內更爆發了驚濤駭浪的大動盪。黑暴在二○一九年中爆發,但特區政府並沒有全力鎮壓,更似乎採取懷柔政策,以致全香港火頭處處,民不聊生,情況一直維持到年底,才見到警方全力出擊。香港的顛覆分子雖已被打入地下,但靜水流深,這些人仍然會有所作為。
中國目前是外弛內張,隨時進入備戰狀態,無論是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甚至台海之戰,國家都已備好一套策略。所以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由誰或哪一類人物來領導,超乎小小一個香港特區的利益,已然上升到國家利益的層次。中央的「底線思維」已作了最壞的打算,一定要守住香港這道防線,由一個紀律部隊出身的人出任特首,或可比以前的「文人政府」更快速和強硬地應對外來和內部勢力來犯。特首人選在政務範疇有沒有足夠經驗、熟不熟悉商業金融運作,都好辦,反正問責團隊這個「熱廚房」已沒有以前那麼熱,風險不高,不難招攬各方專才加入政府,以補特首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