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綱不只求新 執行要快要穩
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的唯一合資格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在上周五發表了合共有二十八頁的競選政綱。政綱標題沿用了他的競選口號:《同為香港開新篇》,英文為《Starting a New Chapter for Hong Kong Together》,讀落有點累贅,不像之前幾屆選舉的「我要做好呢份工」、「齊心」或「We Connect」等簡潔易記。政綱本子的版面設計、插圖及用色等,也略嫌生硬和平淡,予人製作倉卒的感覺。而事實上也是有點倉卒的,因為選舉還有幾天就要進行投票了。
實質內容方面,不少人都質疑其新點子不足,許多建議都熟口熟面,與現屆政府的現行政策差不多。四大政綱的第一點,「強化治理能力」,實為人大「三一一」決定的用字;第二點的「精簡程序」和「多管齊下」建屋,乃三年多前的「土地大辯論」的結論;第三、第四點的「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及「同建關愛共融社會」,更幾乎每一屆政府都有講。當中聽落較為嶄新的「公屋提前上樓」及「解決跨代貧窮試驗計劃」,似乎亦只是將現有的資源和服務重新分配整合,而且估計能受惠的市民不多。

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窒礙着香港發展。因此李家超提出要增強政府的統籌、執行和動員能力,強調講得出,就要做得到。
不過,缺乏動聽的口號、華麗的包裝和創新的策略,是否就代表李家超先不值得支持、就不能夠管理好香港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經歷了回歸廿五年來的四任特首和五屆政府,聽過了無數的口號、承諾和鴻圖偉略,香港社會現在最需要的並不是又一堆全新的口號和政綱,而是一個能夠切實、快速和穩妥地落實有關政策措施的政府。
以土地房屋政策為例,上屆和今屆政府都將覓地建屋列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並先後提出了「十年長遠房屋策略」、「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明日大嶼願景」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等解決方案。然而十年過來,市民實際感受到的,是私樓樓價與租金不斷破頂、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以及劏房數目不斷增加。不是說有關政策、措施和發展計劃不正確,也不是說兩任特首及其管治班子沒有努力,但是從結果而論之,就是太少和太慢。
李家超過往較少接觸土地房屋政策,但他看得到問題所在,並有決心去解決。他建議繼續推行今屆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計劃,但同時強調要提速、提效、提量。香港並不缺土地,也不缺發展計劃,而是因為相關法規和程序過於冗長繁複,因此他強調要「精簡程序,解燃眉之急」。還有負責興建公營房屋及審批私人發展的部門各自為政、政出多門,因此他提出要「加強統籌,增建設力度」。
除了房屋問題,香港許多其他問題其實也很類似,例如貧窮、安老、青年、產業發展等,大家都看到問題所在,甚至已知道解決方法,但就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因此李家超提出要增強政府的統籌、執行和動員能力,強調講得出,就要做得到。政綱、政策,不必為變而變,也不用為新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