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助紓緩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
疫情已經持續兩年以上,何時完結尚未可知,在第五波疫情爆發時,感染人數曾經連日破紀錄增長,情況令人擔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曾做研究,七成六的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長新冠」,未感染人士亦憂慮會中招,惶惶不可終日。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今期教大家面對焦慮及紓解方法,更指出腸道和大腦的關係,了解腸道微生態失衡如何影響情緒,以及益生菌怎樣幫助正服用精神科藥物的病者。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醫生表示,疫情帶來健康及經濟的影響,大大困擾着香港人的情緒。
認識疫情帶來的情緒困擾
市民在無止境的抗疫爭戰中,可說是無分年齡、階層,折磨着每一個人。受感染的害怕病情加重,未受感染的擔憂自己及身邊人的健康,不期然產生焦慮、抑鬱等症狀,麥醫生表示,若不好好處理情緒問題,有機會轉化成嚴重的情緒病,所以大家要及時發現並處理,避免病情惡化。「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加上早前在家工作、限聚、圍封等,都容易令人不開心,或產生驚恐,甚至憤怒等情緒,所以我們要留意別讓負面情緒過分影響日常生活。」
疫情帶來對未知的恐懼,出現焦慮、抑鬱、失眠等,其實也屬正常,但假如情況持續,導致沒有食慾、失去集中力、思想變得負面、悲觀甚至有尋死念頭,就要特別小心,若情況兩星期以上也沒改善,便應該立即求醫尋求協助了。

根據中大的研究報告指出,七成六的新冠患者康復後會出現後遺症,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焦慮及失眠。
紓緩疫情所引致的負面情緒
根據中大醫學院年初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逾七成新冠患者康復後六個月內出現至少一種後遺症,當中常見的症狀如焦慮及睡眠困難,均有百分之二十一。根據麥醫生觀察,即使未有確診,疫情也會大大影響正常人的情緒,所以他建議我們要由根本着手,例如減少瀏覽社交平台,尤其民間流傳的不準確消息或流言,看得多只會徒添煩惱。即使想留意疫情發展,看新聞也要適可而止。
「另外,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同樣十分重要,而且要謹記一動一靜。動即是適量的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而靜則是閒時可以看看書、打掃執屋,甚至下廚做飯,都可以讓心情放鬆。」要放空心靈,除了以上的方法,一些呼吸法、打坐或靜觀訓練亦有幫助,麥醫生強調不要只着眼無止境的煩惱,要活在當下地生活,便能保持樂觀心態了。

為了減輕疫情帶來的情緒困擾,麥醫生建議大家少看手機,多做運動及輕鬆的活動。

打坐同樣可以令人心情放鬆,避免讓無止境的抗疫煩惱困擾。
補充益生菌有助治療精緒病
假如焦慮、失眠等情況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該馬上求醫。對中等至嚴重程度情緒病患者,方法除了心理治療外,或會處方一些能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如血清素調節劑等。不過近年有研究指出腸道與大腦息息相關,有第二大腦之稱,麥醫生更形容兩者有如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一般的關係。「以前我們認為是情緒影響腸胃,但近年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反過來造成情緒問題,所以有些新的治療方法會嘗試配以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微生態,以助紓緩情緒。」雖然部分精神科藥物或會引起如口乾、作嘔作悶、胃部不適、肚痛、肚瀉或便秘等副作用,但透過補充益生菌,可以紓緩藥物引起的副作用,達到相得益彰的治療效果。
麥醫生最後補充,有研究顯示服用具數據支持的益生菌配方,不單有機會提升疫苗成效,對於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導致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也有助紓緩「長新冠」引起的症狀,在此疫情肆虐的時期,不失為合適的輔助方案。不過麥醫生最後強調,如何治療、調理最好還是與主診醫生商議,才能得到針對性的最佳方案。

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有平衡的腸道微生態,精神也會倍添健康。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