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醫道 2022 年 04 月 08 日

岑信棠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榮譽教授,腫瘤專科醫生,行醫四分一世紀,親眼見證科技進步,癌症由不治之症,至大部分都有得醫。

微生物組

人體內的微生物總量共有一百兆,統稱為微生物組︵Microbiome︶。微生物組的研究始於十九世紀,近十多年來相關研究發展更加蓬勃,主要針對人體內微生物如何影響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及引致疾病的機制,當中尤其集中研究腸道微生物。
事實上,不少證據顯示腫瘤、自身免疫病、自閉症及其他腦神經疾病都與腸道微生物有密切關係,因此科學家希望可從微生物組研究中發現治理有關疾病的端倪,大眾則對如何改變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組甚為關注。不少資訊指出,腸道微生物的量與質可透過飲食習慣改變,益生菌是腸道內的「好微生物」,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令人體機能處於正常狀態,而益生元有利益生菌的生長,故日常可多進食含益生菌的食物,如乳酪、芝士、泡菜等經發酵的蔬菜,以及含豐富益生元的香蕉、蒜、豆類、洋蔥等。

 

 


二○二一年,一項關於飲食習慣如何影響腸道炎症的大型研究中,共有一千四百二十五名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症及正常人士參與。研究透過問卷得出一百七十三種飲食因素,並用基因排序找出腸道細菌的組成,結果找出三十八種飲食習慣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連,而這些關連與健康息息相關:攝取大量肉類、加工食物、酒精及糖類會增加腸道炎症風險;以蔬果為主的飲食習慣則有利製造短鏈脂肪酸的細菌生長,腸道會較少出現病原菌。換句話說,作為臨床應用,大眾可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即多吃蔬果、全穀物、堅果、魚類等的食物而減少進食動物來源食物,便可減低出現腸道炎症及慢性病包括癌症的風險。
過去不少研究針對益生菌與腫瘤尤其是大腸癌的發病率之關係,最近四年則開始關注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PD-1免疫治療的效果及副作用。雖然醫學界暫未找出清楚結論,但已知的是高纖維飲食會令PD-1免疫治療的效果更佳,以及減低治療有關的副作用。
張叔是免疫治療的長期得益者。他於四年多前確診肺癌,當時他的情況嚴重,肝臟脹大並出現多處骨轉移及肺轉移,需入醫院治理。張叔的原發肺腫瘤具高表達的PD-L1,並無帶有EGFR基因突變,為盡快縮小其脹大的肝臟轉移腫瘤,張叔開始同時使用化療及PD-1免疫治療,慶幸療效良好,六周後已狀況好轉而可以出院。三個月後,正電子掃描顯示腫瘤已大大縮小,之後每個療程之間的時間可進一步延長。
不過,張叔在治療六個月後出現自身免疫副作用,包括皮膚紅疹及關節發炎,需要使用藥物處理副作用。當時,剛有報告指出PD-1免疫治療效果及副作用受腸道微生物影響,而張叔從腫瘤科醫生得知可透過飲食習慣令腸道具有更多益生菌,於是他嘗試多吃蔬果、全穀物及堅果,一段時間後的確減少了免疫治療的副作用。診斷一年後,張叔已可進一步減少化療藥量。他兩年多前已停止治療,最近正電子掃描顯示其腫瘤繼續保持完全消退,他希望可保持現狀,繼續開心生活。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