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推手機應用程式 盼減心血管疾病整體風險
本港心血管疾病死亡個案有上升之勢,最新數字顯示因心臟病而死亡的個案中,有近六成為急性心肌梗塞和其他缺血性心臟病。 為更有效管理及改善本港心血管疾病風險,香港大學與生物科技公司安進香港透過「三管齊下」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減少本港心血管患者的病發和復發的風險,長遠減低香港醫療系統的壓力。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指出,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已成為本港第三、四號殺手疾病,其中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根據衞生署數據顯示,2020年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達6,561人,死亡率較2019年上升6.5%5,當中有58.8%為急性心肌梗塞和其他缺血性心臟病。蕭頌華教授指出:「血脂不正常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過低,已被確認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種主要風險因素。」
根據歐洲心臟協會的2019年指引,經臨床或影像確診的心血管疾病被列為極高風險患者,他們的目標 低密度膽固醇水平由以往的1.8mmol/L以下,收緊至1.4mmol/L以下,並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控制至原來的一半或以下。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
人工智能預測風險模型
要有效管理本港心血管疾病風險,需要有預測風險模型。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指,目前國際上有不少估計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但始終缺乏本地數字,未夠準確。有見及此,香港大學聯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研發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P-CARDIAC),是首個專門針對華人的人工智能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分,同為香港首個深度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以及早識別港人患此病的風險並介入治療。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
港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管理不理想 增復發風險
然而,面對有高風險復發的心肌梗塞患者,他們又可以如何預防?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兼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主管陳慧賢博士指出,香港大學收集逾1.8萬名在2003年至2016年期間於港島西聯網患相關疾病患者的數據。陳慧賢博士指出,有近七成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藥物,當中超過九成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等降膽固醇藥物。研究發現,僅25.8%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後接受一年治療,其低密度膽固醇水平可控制於目標水平。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兼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主管陳慧賢博士
手機APP助患者監察病情
為讓患者更好地密切監察自己的病情,香港大學研發出手機應用程式「心安你得」,患者可透過手提心電圖儀器測量身體數據,其數據會即時上載至手機應用程式並即時進行分析,患者及醫生可同步掌握相關結果。患者的心血管因素控制分為九項:壞膽固醇、好膽固醇、體重、收縮壓、舒張壓、脈搏、糖化血紅蛋白、吸煙,運動;若結果顯示紅色,即代表有風險因素,系統會提醒患者及醫生注意,從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包括考慮調整用藥劑量、透過視像復康頁面得到復康教育資訊,例如煮食建議及復康運動示範。
合作計劃正式啟動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岑浩璋教授、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教授,及安進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張欣庭小姐在啟動禮上見證三項計劃發布。岑浩璋教授指出,港大非常高興參與是次計劃,結合醫學院內科學系、藥理及藥劑學系、護理學院及工程學院的力量,改善本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管理,有望為患者、家屬及整個醫療系統帶來新出路。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