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私與疫苗
二○二一年初,新冠病毒疫苗開始在香港接種,當時專家指出只要七成人口接種已能達到群體免疫,能有效阻截病毒傳播。惟二○二一年中出現變種病毒DELTA後,由於其傳染性高,要達到群體免疫的疫苗接種人數估計需要八成以上。最近數個月的Omicron變種病毒,傳染性極高,接種疫苗只能減少該名接種人士染疫後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但未能減少染疫人數及防止疫情繼續傳播,根本無法達致群體免疫效果,醫學上稱相關疫苗為「自私的疫苗」。
不過,最近在網絡上搜尋「自私」、「疫苗」的兩詞的話,會發現另外兩個更熱門的搜尋,包括「富有國家大量囤積新冠疫苗,致落後國家得不到保障,以及「大量對疫苗有懷疑或猶疑而並未接種的人士不幸染病,且出現重症,令醫療系統癱瘓,影響非新冠病人」。這兩個熱門題目必定成為未來大議題,因為它的確會為普羅市民的健康、社會醫療及經濟帶來無比傷害。

關於囤積疫苗,因為強弱國家就新冠疫苗的不公平分布,令弱勢國家的新冠疫情未能受控,增加病毒變種機會而產生傳染性更高的變種病毒,之後變種病毒向全球蔓延,可能導致比Omicron更嚴重的疫情。回顧過去數周,因為對疫苗帶懷疑或猶疑的人士未有接種,本港大量染疫重症病人湧現,令本地醫療系統接近癱瘓。同類情況已於二○二○年在歐美國家發生,去年年中當變種病毒DELTA出現時,令當地醫療系統再次陷入崩潰,去年年底更第三度因Omicron出現而癱瘓。亞洲城市如東京、首爾及香港,之前一直通過嚴謹的社交隔離等措施而避免出現歐美國家的嚴重疫情。
不過,東京、首爾及香港這三大城市近月都相繼失守,當面對傳染性極高的變種病毒Omicron,以往行之有效的「早發現早隔離以切斷傳播鏈的做法,由於消耗大量人手,當傳播鏈達數以十計,此做法根本無法執行;Omicron傳播力極高,一個染疫人士可傳染十個人或以上,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同一屋簷下的感染率可能高達八成,遠超外國的三至四成,加上疫苗只可減輕染疫後出現重症及死亡的風險而未能防止感染及傳播,這些都是令亞洲各城市在最近數月疫情大爆發的原因。
去年十一月,當變種病毒Omicron在歐美癱瘓醫療系統時,英國《衛報》曾刊出一篇由肺科主任醫生撰寫的文章「深切治療部裏滿是未接種疫苗的人—我對他們的耐性正在消退」,當中提到他行醫多年,一向履行醫生治療病者的天職,從不會對由吸煙引致慢性肺病的病人帶有任何「對與錯」的價值批判,原則是「尊重個人對自己行為擁有自主權」。然而,當疫苗的效能及安全性已得到研究證據支持,而他一向用以治病救人的深切治療部卻給未接種新冠疫苗的染疫病人擠滿及癱瘓,他不禁懷疑拒絕接種疫苗的合理性,並感嘆地指出:「如果每個人都接種疫苗,醫療系統的壓力便可以大減,你便可以更快在急症室或其他診所獲得醫療服務,救護車也可更快到達並支援有需要人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香港人真的要考慮一下未來的路要如何走好。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