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緣陽性
癌症的英文名稱Cancer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蟹,指腫瘤的形態除原發腫瘤外,還有如蟹腳一樣向外伸展的脈胳。外科手術是腫瘤科常用的根治性治療方案,目標除了切除喻為蟹身的原發腫瘤外,還要切除蟹腳一樣延伸及受侵犯的附近組織,以及受影響淋巴,才可根治腫瘤。手術後,外科醫生會將包括原發腫瘤及邊旁受影響的正常組織及器官的切割標本,連同病人有關病歷,送往病理學專科醫生檢驗,以證實腫瘤及附近受影響的組織已全部切除。外科醫生會清楚標籤樣本的位置,方便病理學專科醫生有迹可比。
病理學專科醫生收到手術後得來的標本後,首要查看標本的切割邊緣是否足夠,意即腫瘤附近受影響組織已一併切除;第二檢查附近淋巴結有否受影響;第三是驗出腫瘤特性,腫瘤屬於腺癌或鱗癌,其是否帶有分子指標如HER2、ER、EGFR、KRAS、PD-L1等,有助病人之後選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假如病理檢測結果顯示切割邊緣仍有癌細胞未清除,而當時手術切割部分已屬最大可接受的範圍,不能再切割更多,便需要為病人考慮加入其他如放射治療等方案,以加強原位腫瘤控制,有時或需再加入全身性治療方案如化療、荷爾蒙治療以至PD-1免疫治療,這不單可加強原位腫瘤控制,亦可減低遠轉移風險。

眾多腫瘤中,較常牽涉切割邊緣問題的有前列腺癌、直腸癌、胰腺癌、腦癌、頭頸癌及甲狀腺癌,因為這些腫瘤所在的部位,周邊都是重要器官,故切割邊緣較易留有腫瘤。除了前列腺癌的術後放射治療之最合適時間仍未有定論之外,以上其他腫瘤的病人如切割邊緣有懷疑,應加上術後輔助放射治療,因其功效已獲足夠證據支持,而兩年前確診直腸癌的阿明便用上術後輔助放射治療。
最初,阿明發現大便出血,但一直以為是他已患有多年的痔瘡所致,不以為然,可是這情況持續了三個月,並不尋常,最終向家庭醫生求診,醫生一聽,心知不妙,因為以往阿明出現相類似症狀,約一至兩周內已獲改善,所以醫生立即轉介阿明由大腸外科醫生跟進。大腸外科醫生用探肛檢查,發現阿明真的長了痔瘡,但在痔瘡上方的直腸還有腫瘤;醫生續指,由於阿明的直腸腫瘤令肛門附近的血液回流受阻,導致其痔瘡症狀變得持續及更嚴重。阿明知道自己早前的怠慢令病情惡化,當時只希望醫生可盡快為他安排手術,賺回已失去的時間。
手術後,病理報告發現阿明的腫瘤已穿透直腸,影響了切割邊緣,亦有三粒淋巴受影響,所以阿明再由腫瘤科醫生跟進。醫生認為,阿明的手術切割範圍已不能更大,而由於已有三粒淋巴受影響,建議阿明術後要加入放射治療及化療,阿明亦樂觀接受。兩年過去,阿明安然無恙,他也變得較為放心,並因為今次事件已切身感受到一旦發現身體出現異樣,不論是否長久以來的症狀,也應及早求醫,不再拖延,希望免除不必要的麻煩。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