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不時出現在長者及更年期後的婦女身上。隨着本港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亦愈趨普遍,它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骨骼代謝性疾病,人體三十歲以後,製造骨組織的速度開始相對減慢,即被分解的骨組織比新製造的骨組織為多,導致骨質慢慢流失,骨質密度降低,並使其變得脆弱。
對於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中醫藥早有相關經驗。中醫大多將骨質疏鬆症歸為「骨痿」、「骨痹」、「骨枯」範疇,認為腎、脾、胃、肝以及血瘀皆與個人骨質有密切關係。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作為身體各部分生長和發育的原動力,與骨骼有密切關係。當腎虛骨髓化源不足,無法滋養骨骼,就會容易出現骨骼脆弱乏力的情況。而脾胃、肝的功能健康亦與骨骼狀況息息相關,血瘀亦是骨質疏鬆的重要因素。故此在中醫治療上便相當着重「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為主,活血化瘀為輔」的原則。
骨質疏鬆預防妙法
從中醫角度來說,女性患骨質疏鬆機會普遍較高。《黃帝內經》形容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女性在更年期期間「腎虛」情況會加劇,在卵巢功能由旺盛狀態逐漸轉化至衰退的過程中,會使女性更大機會面對骨質疏鬆問題。
同樣,男性亦不容忽視骨質疏鬆問題。《黃帝內經》形容男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八八則齒髮去。」男性睪固酮濃度在更年期後會開始降低,在中醫角度亦屬腎虛表現。近年患骨質疏鬆的男性比例亦逐步上升,預計到二○三○年,男女比例會由原本的一比三上升至接近一比二。
市民若想在日常飲食方面提早預防骨質疏鬆,可從補腎的食物入手,例如黑芝麻、黑木耳、黑棗、栗子等;亦應在日常保持規律作息,維持適當運動習慣,多到戶外吸收適量陽光;按摩腎俞穴、關元穴、足三里、三陰交,每個穴位按壓二至三分鐘都可有助補腎精、疏肝理氣、延緩衰老。
骨質疏鬆有多種證型
除了針對骨質疏鬆症本身,中醫亦講求整體治療,患者體質也自然在用藥的考慮之內。其中骨質疏鬆症便有多種證型,包括「腎陽虛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以及「腎虛血瘀型」,各有不同的針對性療法。
例如「腎陽虛」患者會感到腰膝痠軟、活動時氣促、頭暈目眩、精神萎靡、腰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等,治療以溫補腎陽、強筋壯骨為主;而同時「脾腎陽虛」者,雖同為感到腰膝痠軟,但卻多伴隨大便泄瀉、腹冷腸鳴等不適,治療以健脾補腎為主。不過各個證型各有宜忌,而證型分辨對普遍市民來說更是困難,故此患者若受骨質疏鬆困擾不妨請教中醫意見。切忌自行胡亂斷證,藥石亂投反延誤求醫。
對於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中醫會以健脾及補腎作為方向,配合辨病、辨證以起整體治療效果,以增加骨量、改善肌力,增強骨骼抗骨折能力。同時以整體治之,輔以調節內分泌、免疫等多個系統,長遠穩定療效。若市民受骨質疏鬆問題困擾,不妨盡早諮詢專業中醫意見。

魯士華,位元堂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