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合身的投資
疫情情況不斷,最近西裝界一位元老級意大利大師,也不幸中招,離開了人世。他是意大利最著名的一個西裝裁縫,堪稱靈魂人物。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但行內的人,都一片譁然—疫情不但讓這些依賴全球客戶的商家沒有了生意,生存困難,甚至奪走了這些難得再有的大師。
很多人在網上的辯論,是經歷了超過一年的疫情,大家工作和生活習慣改變了,還需要甚麼正裝嗎?大部份時間都在家,出門也只不過是去輕鬆的地方,其實運動休閒套裝就可以了。
我卻在過去幾個月,從來沒有減少自己在紳士服方面的開支。這不是因為我習慣揮霍無度的問題,而是我堅信,衣裝是一個人的身份,和這個世界發生甚麼事無關。
香港人一般覺得,要看場合着裝。場合不夠隆重,那就不需要穿得正式。舉例:不是婚宴、盛會,真的就不需要穿西裝,更不需要領帶。
西裝已經成為了他們眼中的燕尾服,甚至是戲服,穿上身就是代表要做作。

為甚麼我們有些愛好者要花如此高費用,買一些看似一樣沉悶的西裝呢?那是因為穿上身的人,就能明白區別,有種真正舒適的感覺,這是無與倫比的。
於是,現在社交媒體出現很詭異的情況—很多西裝達人,甚至是裁縫界的人士,都要上載一些配搭款式的照片,例如:上身是襯衫和外套的話,那麼下身就一定要是牛仔褲。
我卻真的秉承舊式的一套。首先,西裝不是為了穿給別人看的。穿西裝的原意,是為了行為規範,由內到外、從頭到尾的規範。你會因為穿了西裝而態度變得嚴謹、認真。別人或許會因為你穿西裝而對你和對該場合更尊重,但這真的不是重點。
也就是,我認為很多港人犯了一個大錯誤:做很多事情,真的不是為了其他人,而是為了自己。
所以近年很多西裝活動,其實原意都是錯的。很多西裝界的大佬們,已經不再出席一年一度的意大利佛羅倫斯的西裝貿易節,因為太多到達現場的人都在「孔雀開屏」。對,就是穿得太過花枝招展,五彩繽紛,像是個花花公子。
我整個衣櫃都只有幾種顏色:黑、深藍、藍、深灰、灰,沒別的。因為男士不需要別的,更多的顏色,就代表你忘記了原意—我們不是穿給別人看的,是自己。
那麼最後的問題,是為甚麼我們有些愛好者,要花如此高費用,買一些看似一樣沉悶的西裝呢?
那是因為穿上身的人,就能明白區別。真正度身訂造的、手工的,穿上身,有種真正舒適的感覺,這是無與倫比的。穿上一件這樣的衣服,你就很難再回頭穿不是度身給你的。你就會開始淘汰後者。那麼到最後,你就只會留下最好、最合身的衣服穿。
既然如此,那麼就應該一開始就買到最好、最舒服、最貼身的,一了百了。到最後,可以穿個幾十年,算起來,是最合身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