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陸叔開CHAT 2022 年 01 月 19 日

陳永陸

生活是很個人化的態度,人稱「陸叔」的著名財經股評家、兼投資策略顧問,用輕鬆心態,與跨界別嘉賓及以時事專題,去打開財經及以外的話匣子。

香港IPO能否發虎威

根據Refinitiv資料,如扣除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二○二一年全球IPO共二千零九十七宗,集資四千零二十億美元,金額按年升八成一。計入SPAC和併購與否,上年IPO活動都係近廿年最活躍一年。
可惜香港上年新股市場「有頭威冇尾陣」,上半年北水南湧帶動IPO熱潮,但自下半年內地對部分板塊收緊監管後,恒指屢次破底,結果香港新股集資額屈居全球第四,跑輸納斯達克、紐交所及上交所。今年香港有無機會重返三甲?德勤中國十二月時出咗份報告,我同公司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Edward)傾過。
港交所數據顯示上年本地新股只得九十六隻,創近九年新低,集資額約三千三百億元(港元,下同),按年跌一成七。德勤認為美國減息同量寬等救市方案,令美市資金氾濫,推動美新股市場量價齊升。反觀中概股,一面受美國制裁,一面內地加強監管,估值出現重大調整,上年只得五隻中概股回流,而「紅籌回A」亦令本港新股數目此消彼長。
香港IPO市場今年能否重振虎威,焦點仍落喺一眾中概股身上。德勤預料今年本港將有約一百二十隻新股登場,融資額三千三百億元,其中中概股佔約一千億元,上市宗數有機會超過十宗。由於美國已預告今年可能加息三次,美市資金充裕程度不如往年,加上港交所今年起放寬第二上市制度,不再局限於創科產業,並降低市值門檻至三十億元,有助加速中概股回流,因此德勤預料香港仍有機會重返三甲。

港交所新平台FINI預計今年第四季推出,採納「T+2」首次公開招股結算周期,縮短上市時間。

 


雖然港交所大開綠燈,但要令中概股「安心回家」,尤其係手握龐大數據嘅創科巨擘,關鍵仍在於內地監管機構嘅取態。上年政策不確定性已令部分中概股卻步,但隨住中證監監管細則出台,明確企業境外上市規範,應可回應市場憂慮。中證監副主席方星海日前亦表明支持內企赴港上市,為中概股回流打下強心針。
作為IPO主力嘅新經濟股上年佔總融資額近八成,包括港產AI獨角獸商湯科技,亦有新板塊如電動車製造商等加入上市大軍。至於「B牌」非盈利生物科技IPO數量亦屢創新高,錄得二十宗,僅次於納交所。德勤認為B仔股將成市場大趨勢,由於疫情持續,醫健企業急速冒起,融資需求上升,香港作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將可持續受惠。
除咗傳統IPO,備受注目嘅SPAC今年面世,市場爭議香港機制較其他主要市場嚴苛,僅限專業投資者認購,而融資額最低為十億元。港股市以零售投資者居多,限制散戶參與有助減低SPAC初期風險,但隨住市場同投資者成熟,相信機制會有序開放。德勤推斷今年香港會有十隻大型SPAC推出市場試水溫,每宗集資額將高於十億元,不過融資市場仍然由IPO主導。
港交所為配合數碼化,新平台FINI將於今年第四季啟用,採納「T+2」首次公開招股結算周期,大幅縮短上市時間,提高資金流動性同市場效率。一系列新變革,相信有助鞏固香港嘅全球集資市場地位,為本地新股市場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