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聽歌講英文》說起
無綫電視新聞台去年邀請我主持了一輯幾十集的《聽歌學英文》,短短兩分鐘一集的節目,一連播了幾個月,剛在上月播完了。回過頭來看,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忘又愉快的經歷。新聞台高層黃淑明最初向我提出節目的構思時,我其實有點意外,懷疑是否行得通,也不知自己能否勝任。想不到節目出街後我收到不少正面的評價,其中縱或有客套之言,但我已十分慶幸和感恩。節目不是無綫綜藝部門的製作,所以音樂支援方面一切從簡,除了主播黎在山可以用鋼琴提供簡單伴奏外,與別的主播合作時便只好清唱,這點也感謝觀眾的包容。

這個節目的性質既非新聞亦非娛樂,更談不上是教育,可歸類為「資訊性娛樂節目」,或英文裏的「infotainment」(即information + entertainment)。其實資訊娛樂化,或娛樂資訊化,早已是今天大眾傳播機構的大方向,無綫新聞部亦一向優而為之,如早前方東昇主持的《世界零距離》和《長命百二歲》,最近的《無窮之路》和仍在播放的《新聞掏寶》,可觀性和娛樂性不亞於任何劇集或綜藝節目。他們構思出如《聽歌講英文》這樣一個節目,也是敢於創新,勇氣可嘉的表現。
無綫這個大台,近年正打着一場逆境波。黑暴運動之後,無綫備受網民的政治狙擊,失去不少大客戶,廣告收益大減,股價持續低迷,又面臨Viu TV異軍突起,如何振興,要看上任不久的新管理層了。我認為無綫應該鎖定內地和東南亞為未來的市場,因為無綫可說是華人流行文化的鼻祖,底子深厚,老本食之不盡。它與其他本地和內地私營媒體不同,既是老牌娛樂機構,又是老牌新聞機構,在這個infotainment時代,兩者之間的協同作用(synergy)有沒有好好發揮呢?《無窮之路》利用了陳貝兒(或許加上藏族網紅丁真)的「星味」,成為內地搜尋率逾億的節目。無綫應該研究怎樣憑藉大股東(華人文化集團)在內地的影響力,把這種軟實力兌換成實質收益。
無綫新聞台是個有傳承有實力,公信力也高的新聞機構,除了準確報道和鋪陳事實外,我期望它可以多走一步,製作時事節目時不妨自己的編輯立場,成為一個更具影響甚至能帶領輿論的媒體。可能是因為避免政治標籤,無綫新聞台一向較少談論時事和公共政策的節目,中英文新聞台的時事訪談節目都很溫文,可以考慮製作類似《城市論壇》模式的節目來激發公眾觀眾的智性反思,帶來更強的思想碰撞。而一個更有意義的長遠目標或發展方向,就是向海外宣揚中國的軟實力,更好地講中國故事,因為它沒有宣傳機器的包袱,在外國人眼中,可信性應比中央電視台高,而且手法可以更多樣化和富娛樂性。我想,由無綫來拍一個介紹今天新疆面貌的特輯應該很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