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如思寫意 2021 年 12 月 24 日

趙麗如

趙麗如(Bonnie),任教大學、資深傳媒人、專欄作家,亦是律師(非執業),育有三名子女。處事認真、樂觀,希望與讀者分享在生活上、教育界及家長圈的所見新聞,帶來更多正能量與反思。

兒童「網紅」的拆禮物片段

過幾天便是聖誕節,禮物不能缺。我和外子繼續扮「聖誕老人」,悄悄送禮物給十歲的孖仔。不少兒童、青少年也愛看「YouTube」片段中,一些兒童「網紅」(KOL或influencer)拆玩具或禮物的視頻,即所謂的「unboxing」片段。
小孩喜歡看兒童「網紅」拆禮物,多數因為看見別人打開禮物時興奮,對自己也是一件開心事。片段還會介紹玩具的特點、玩法等,附加的字幕或特效,一般亦很幽默。
我是「七十後」,看傳統電視長大,包括廣告。不少研究發現,八歲已經懂得分辨甚麼是電視內容,甚麼是廣告。我們的子女卻喜歡看「YouTube」片段。在新媒體時代,子女看網上免費片段,好像「unboxing」視頻時,可能不知道他們正在接收一些廣告資訊,游說他們購買玩具或禮物。

 

 

浸會大學傳播系的最新研究指出,本地部份小五、小六學生,觀看網上免費片段,好像「unboxing」視頻時,可能不知道接收了廣告資訊。

 


前輩浸會大學傳播系陳家華教授(Kara)的最新研究報告,題為「Children’s perception of YouTube videos with product endorsements:An exploratory study,探討了本地兒童的「廣告素養」(Advertising Literacy)意識,對家長、老師均極具參考價值,因為這方面的本地數據,一直缺乏。
Kara的團隊,包括一群浸大學生協助搜集數據,成功訪問三十名十至十二歲、就讀五至六年級的本地小學生。他們先觀看一條大約六十五秒長的片段,片中是一個十歲以下的本地男孩,在父親陪同下拆玩具。
團隊然後問兒童,有關片段是否帶有游說觀眾購買或銷售意圖。三份之二受訪兒童認為,片段鼓勵受眾知多一點有關玩具的特點、或令他們在商店中尋找相同產品、或者告訴父母或直接去購買那款玩具。
那麼該片段屬於廣告嗎?三份之二受訪兒童認為不是廣告,因為他們認為廣告手法會比較誇張,並提及售價及購買方法等內容。
不少受訪兒童表示,一般來說,看完「YouTube」片段,會游說父母購買當中提及的產品,通常是玩具或衣服,而父母多會開出條件,例如成績要進步才購買。
研究的結論是:受訪本地高小學生,對於視頻包含了廣告或游說購買的意識低,可能「睇咗廣告都唔知」,家長應該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