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門裏門外 2021 年 12 月 17 日

楊立門

楊立門,前政府常任秘書長,現任商會行政總裁、歌手及作家。

重回贈醫施藥年代

今天人人在談創新,卻都愛懷舊,電影《梅艷芳》也乘着這潮流而大賣。梅艷芳還在荔園賣藝那個年代,香港的經濟才剛開始起飛,人口迅速膨脹,政府所能提的基本公共服務如醫療和教育等都十分乏匱。幸好當時的香港人都有吳楚帆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心態,催生了很多民間的慈善團體,用「先富起來」那批實業家的捐贈來為普羅大眾贈醫施藥,興校辦學。
基層房屋是另一項須透過政府行為提供的生活必需品。七十年代初的港英政府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大舉興建公營房屋和「居者有其屋」。首兩屆特區政府期間,董建華銳意增加房屋供應,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由之前的六點五年大幅降至他在○三年離任時的兩年左右。在梅艷芳當紅的九十年代,雖然私營房屋的樓價也不低,但大學畢業生的薪金已超過一萬,工作幾年後自置居所這目標並非遙不可及。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即使買不起私樓,輪候兩年便可獲編配公屋,然後成家立室。所以我們愛懷緬梅艷芳年代,部分是源於對一個「安居樂業」年代的懷念。

發展局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反應並不熱烈。

 


想不到三十年過去,大專畢業生的工資仍是那一萬三四千,置業已遠超一般年輕在職人士的負擔能力,樓價屢屢破頂,劏房湧現;那邊廂公屋的輪候時間又是近廿年的新高,陳帆局長也說這情況估計還會持續最少十年。房屋問題和年輕人的無助感,雖不是現時社會撕裂的主因,但肯定是個重要因素或導火線。覓地建屋並不容易又十分需時,這點可以理解,但民眾的耐性是有限度的,若一個社會最關注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還在不斷惡化,便成為公營部門「失效」的一個表徵了。
於是,社會自己便動員起來,以不同方式提供大眾較能負擔的樓房,去分擔本應是政府的責任。政府當然樂見其成,也積極鼓吹和利便各社會組織和地產發展商推展公私營建屋項目、過渡性房屋,和青年宿舍等。上星期地產商新世界公布成立社企,並提供土地興建數百個住宅單位,售價只是市價的一半,還有按揭優惠,十幾萬便可以「上車」。這不啻是現代版的「贈醫施藥」,若能成事,希望其他發展商也可效法,成為一條解決房屋問題的捷徑。我唯一擔心的是,有關的政府部門不能以更開放的態度促進這類項目。我記得二○一二年在民政局時負責推出責年宿舍計劃,但聽某些參與計劃的社會組織訴說,政府各部門的要求和關卡甚多,所以十多年後的今天,只有一個半個小項目落成,可說是杯水車薪。早前的「土地共享」計劃也似乎是因為政府把關把得太牢,所以反應並不熱烈。新世界這個倡議還要過地政署補地價這一關,我認為只要有足夠理據證明這是個公益性計劃,無利可圖,政府根本無須在現階段徵補地價,而是待住戶將來在私人市場轉售單位時再要求他們補回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