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根源解決痛症
本港現時每十個人便有一人有痛症症狀,長者長期受痛症困擾,更會降低生活質素,長遠影響心理健康。中醫認為,痛症發生其實與身體外感風寒濕熱之邪,以及人體正氣不足有關,有天氣、飲食的因素影響,也可能是由跌倒損傷,或是年紀漸老體質虛弱所致。
痛症除了包括因損傷或疾病而即時發生的急性痛症外,不少患者亦深受慢性痛症的困擾。慢性痛症是指持續近三個月或以上,在停藥之後痛楚仍舊出現,情況持續、反覆,且間歇性出現,長遠可令人失眠,影響日常社交及活動,甚或導致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症狀。
中醫有效應對
中醫治療痛症普遍見效快,副作用少,而中醫亦以整體治療為原則,會同時為患者的體質進行調理。中醫醫治痛症皆要根據病邪偏勝,分別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等方向治之,面對長期痛症,中醫會視乎患者體質再加以不同益氣養血、補養肝腎的方式幫助患者康復。
中醫除了使用外敷、內服的中藥之外,亦會以針灸、推拿、拔罐、艾灸、電針等方式為患者治療。內服中藥主治內臟痛症及部分肢體痛症;外用中藥主治外傷;針灸療法主治神經痛症、肌肉痛症、深層痛症等;而推拿則可主治多種常見筋、骨、皮、肉和關節痛症。
現代醫學證明,針刺鎮痛便是一種生理學鎮痛方法。針刺刺激能激活穴位深部,產生針刺信號沿外周神經傳入,與同樣來自痛源部位的痛信號發生作用;而針刺另一方面也能激活內源性痛系統的某些結構,阻斷痛信號的傳遞。針灸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而針灸療法應對頭痛、膝痛、下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等等痛症的效果,亦已獲世界衛生組織認可。
痛症種類繁多
然而,身體痛症種類繁多,有時就算是同一部位感到痛楚,痛感來源、感覺亦可非常多樣。就以都市人常見的坐骨神經痛為例,過去便有不少患者以為凡是下背、屁股疼痛皆屬「坐骨神經痛」,但在診斷上患者除了痛楚,亦是要感覺酸麻,下肢灼熱,如電流通過,或遭針刺等,才有較大機會是坐骨神經痛。
而且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綜合症狀,病因亦可以分為根性、幹性、叢性三類。根性是指腰骶神經根受壓,例如腰椎間盤突出;幹性是指坐骨神經的盆腔出口處發生病變,如梨狀肌損傷;叢性則為盆腔內有腫瘤或慢性炎性,不時與婦科疾病有關。它們雖同為痛症,但在中醫角度,亦屬「腰腿痛」、「坐臀風」、「痹證」等範疇。痛症成因不一,具體應如何治療,最好固然是尋求醫師診斷,再由醫師作專業判斷。

張明龍,位元堂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