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腸道和飲食健康 享受黃金人生
香港人一直是全球長壽排行榜的前列位置,《香港統計月刊》發表文章,本港男女去年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八十二點九歲及八十八歲,成為全球其他已發展經濟體之冠。想好好享受長壽人生,小心保養身體是重要一環,老人科專科醫生黃德祥表示:「要有健康的身體需要均衡營養吸收,保持腸道和口腔健康才能吸收到足夠營養,好好享受樂齡人生。」

老人科專科醫生黃德祥
大腸癌檢查由中年開始
大腸癌多年來都在香港癌症中排名第二位。香港政府早在二○一八年已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資助五十歲至七十五歲的市民即使沒有大腸癌徵狀亦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可是對於大腸腫瘤或瘜肉不算大的,未必能從大便隱血反應檢測出來,因此大腸鏡檢查成為更準確、更清晰大腸癌檢測的方法。然而,黃德祥醫生說:「對於年屆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來說,長者腸道較薄,在照腸鏡過程中若刺穿腸膜就需要緊急修補,始終大腸鏡都是一個入侵性療程。如有近親曾患大腸癌的,可考慮遺傳性大腸癌基因測試,而對於其他大腸癌高風險人士,香港中文大學最新研究的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都值得考慮。」

長者如果察覺到排便習慣改變、脹氣或腹部隱痛等等,最好立即做檢查,及早預防與治療。
非入侵性檢測風險較低
很多長者家屬會衡量不同大腸癌篩查的風險,雖然明白照腸鏡精確度較高,但對於年邁的家人來說風險比較大,但常規的大便隱血測試(FIT),對檢測小瘜肉的靈敏度只有百分之七點六。即使用更進階的大便DNA測試,對小瘜肉的靈敏度亦只有百分之十七點二,未夠精準了解篩查。黃德祥指出:「及早發現大腸內有瘜肉及腫瘤,大腸癌零期有機會不用開刀,可用內窺鏡微創手術切除,減低創傷風險,加快復原時間,同時大大減低癌病變的風險。」
要準確以非入侵性方法篩查,香港中文大學腸道微生物群科研團隊發現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有着密切關係,他們利用獨有的亞洲人宏基因大數據,同樣只需要糞便樣本,就能量度這些惡菌,不單可以偵測大腸癌,而且靈敏度更高更精準。
腸道健康提升整體活力
腸道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隨歲月亦會老化衰退,黃德祥說長者腸胃功能較差,加上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漸變西化並多肉少菜,經年累月容易出現便秘情況,有些病人更需要經常服食瀉藥才能解決,「腸道健康的人免疫力更好,較少過敏性疾病,同時亦有助減低患上癌症的機會。」可見腸道微生態良好是腸道健康的重要指標。最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青春雙歧桿菌」能提升新冠疫苗的抗體水平,因為其在出生後便存在於人體腸道內,但會隨着年齡、飲食習慣、壓力、使用抗生素而減少,甚至消失。研究亦發現近百分之八十五港人的腸道內缺乏這種細菌,所以對於本身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身體缺乏「青春雙歧桿菌」的長者可作適量補充。

長者只需注意均衡飲食,保持腸道微生態正常,毋須矯枉過正過於偏食。
均衡飲食先要放鬆心情
不少長者們都認為要身體健康,飲食要有嚴格節制,少肉多菜甚至限制食量,黃德祥說不少長者對均衡飲食都有矯枉過正的情況,出現偏食、過瘦甚至營養不良的問題,「長者對蛋白質的吸收亦十分重要,而且不要為節制飲食而影響心情,只需要注意適可而止,其實大部分食物都可以食的,要保持腸道微生態,吸收不同的益生菌亦有幫助,亦可以在乳酪等食物中攝取。」他最後提醒長者及照顧者,謹記注意長者牙齒保養,因為不少長者有牙周病或牙齒脫落,會影響咀嚼能力及食慾,從而影響健康。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