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走鋼線
在中西陣營博弈的大環境下,後國安年代的香港將會長期被國際媒體和抗中勢力盯得緊緊。我們的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和「完善」了的選舉制度,都被描繪成極權統治的犧牲品。文化藝術,一向被視為一個社會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和創作自由的「金絲雀」,因為文化永遠和政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政治利用文化來感染、驅動,甚至(例如德國的納粹黨)蠱惑民眾;而對政治不滿的人也用文化來宣洩情緒,或提出控訴,而政治的陰暗面,又實在能為藝術及文化創作提供不少素材和養分。
西九龍文化區的M+視覺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備受爭議,在這個背景下開幕,藏品第一次曝光,不但本地的政界和文化藝術界金睛火眼地期待,西方媒體也一定視虎眈眈。如果那些諷刺中國政權,或出自異見分子藝術家的話題作品都不獲展出,便是國安法之後政府為政治目的而扼殺文化藝術的鐵證。這次雖不見對我們國家極為不敬的「中指圖」(說法是它是一系列作品的其中一件,要待評審完畢後再考慮),但有展出艾未未的其他作品,還有影射六四事件的畫作,和本地抗爭電影《十年》的選段,尺度不可謂不寬鬆了。這次展出不少本地作品,香港的文化界似乎大致「收貨」,沒讓國際媒體抓到甚麼把柄,連艾未未自已也表示滿意,一眾反華勢力便沒話可說了。

這次M+無風無浪地過了第一個坎,真為它捏一把汗。這意味着兩件事,第一是香港當局對待文化藝術的一貫做法有其可取之處。不是說香港沒有文化政策嗎?我認是yes and no。文化藝術這個地雷陣,政府從英治時代到回歸後,一直把權力下放(你或會說是下卸)至前線的專業人員,或一個充當代理人的法定機構,如藝術發展局、九大藝團和演藝學院。在視覺藝術範疇,無論是藝術館或博物館的館藏購置,策展的主題和選材,都實行「館長負責制」,署長也很少過問干涉,更不用說政策局(民政事務局)或更高層的官員了。懂藝術的高官本就不多,真有懂的,由他們來指點藝術也未必是好事。這是一種「積極不作為」的文化政策,政府只在背後給予資源,雖然文化界經為資源爭拗不斷,但始終沒釀成大風波。西九M+的「基因」比康文署的公營博物/藝術館更國際化,藝術自主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動用過億購買Uli Sigg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西九管理局還是事後才被知會的。
第二,中央政府容讓特區一個公營藝術館展示甚具政治批判意味的作品,顯示中央希望維持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和最開放的文化中心,這對香港在未來多方面的發展至關重要。這次M+開幕展覽的策展過程中,我認為香港的政治現實和M+策展人員的野心,兩者之間需要一個平衡,而富親和力、與藝術界關係密切,又可以與中央溝通的唐英年,應該發揮過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