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補陽 增強體質
冬季的節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天的特性是「天地閉藏,水冰地坼」,此時陰盛陽衰,從自然界萬物生長的規律來看,冬天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各種生物都把陽氣潛藏,等待來年春天的來臨。冬季屬腎,性寒,故補腎、收藏好陽氣是本季的養生重點。
《黃帝內經》裏的生氣通天論篇裏說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而明代著明醫家張景岳曰:「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道明了陽氣乃預防疾病的真諦。陽氣的主要功能有抵禦外邪、溫煦身體、推動氣血。除了溫暖身體及推動氣血之外,陽氣較為重要的功能就是人體抗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這種能力足夠就可以百病不侵。所以黃帝內經裏有一句很重要的內容:「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即使面對任何病邪,只要體內正氣足夠,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不管流行甚麼病毒,也不會容易生病。

立冬後大地陰盛陽衰,除了乾燥之外,陽氣開始減少。從自然界萬物生長的規律來看,冬天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各種生物都把陽氣潛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養生原則。外出時必須多穿外套,貼身而保暖。立冬後天氣漸冷,人體抵抗力降低,血液循環功能減慢,心肺功能會差一點,正氣不足者,則容易誘發外感、咳嗽。
冬季人體特別要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頭部、頸部和雙腿。頭部乃諸陽之會,即陽氣最盛的匯聚處;而頸部上承頭顱,是把心臟的氣血供給頭部的通路,冬天頸部不能受寒,每當寒凝收引,血液流動便會不足。這是個最凍不得的地方,因此,小孩、長者及慢性病人士,在冬天出門時要十分注意,必須戴上帽子及圍頸巾,抵禦寒邪入侵體內,保護陽氣的抗病作用。
「秋冬進補,來年打虎」,大家又稱之謂「補冬」,秋冬季節陽氣不足是給予身體進補的大好時機。傳統理論認為,虛則補之,秋冬進補可平衡陰陽,提升氣血,陰血不足者可以滋陰養血,陽氣虛弱者可以溫補陽氣。不過,在進補時需要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進補的方法,那就不僅能固本培元,還能增強身體恢復能力,充實體內的陰、陽、氣、血,有效改善各種慢性病及亞健康問題。
《黃帝內經》裏常教人冬天時要早卧晚起,因為冬天晚上寒邪更盛,繼續活動便會加倍損傷體內的陽氣,體內臟腑功能便會更被擾亂。另外,體質虛寒者不可食用屬性寒涼的食物,進食了便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容易出現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表現。這亦意味着,我們在冬季應該多吃一些性質溫性的食物,來補益人體虛弱的陽氣,抵禦外界的寒氣,好像薑茶、桂圓茶等都是冬季合時的驅寒茶療,尤其適合虛寒人士。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