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旺區商舖繼續蝕得好慘
去年底政府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地產經紀及從事商舖買賣搵食的人,立刻跳出來大聲唱好街舖市場,說舖價將會轉跌為升,眾多經紀也推介不少抵買筍盤給我,建議我買番個舖博反彈。
我當時看法是:我對街舖市場並不樂觀,就算價格再低,亦暫時不會投資。我在一年前這裏的專欄也寫過,投資商舖的着眼點,除了慳幾個百分點的印花稅外,更重要是看街舖零售市場的前景;但我對未來經濟並不看好,特別是在最旺的區域,我覺得空置率會長時間高企,價格及租金會繼續下跌。
現在商舖撤辣已經一年,結果如何?

商舖撤辣已經一年,如果是民生地區,舖位價格還可以站穩,但旺區就慘不忍睹了。
如果是民生地區,舖位價格還可以站穩,但旺區就慘不忍睹了,特別是核心購物區的吉舖數目一直高企,例如銅鑼灣區吉舖數目高達一百五十個,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等地亦是通街吉舖,或以短期租約賣砂煲罌罉等平價雜貨,租金只為原來價格的十分之一。目前不少國際名牌都放棄核心區域的旗艦店,例如Burberry就放棄銅鑼灣羅素街面積合共5,200平方呎的複式舖位,這位置在2015年高峰期的每月租金為880萬元,目前租約已降至200萬元水平,但Burberry也決定不再續租。
旺區商舖成交價頻頻出現蝕讓,其中蝕得比較大的金額,是太興集團主席及相關人士持有的銅鑼灣禮頓道58至60號地舖,2014年以1.75億元購入,最近傳出以1.1億元易手,帳面蝕讓6,500萬元;另一單蝕讓金額較高的成交,是鄧成波家族持有的銅鑼灣禮頓道地舖,2017年以約2.15億元購入,最近以1.8億元沽出,持貨四年貶值3,500萬元。
至於蝕讓比率最大的成交,肯定是銅鑼灣地帶一個商場舖位,建築面積214方呎,原業主於2013年向華置作價1,480.8萬元一手購入,最近賣出成交價只有138萬元,蝕讓幅度高達91%,真係睇見都好肉痛。
目前很多旺區商舖的價格,跌幅高達三至五成以上,是否值得購入的時機?這要看香港街舖零售市道得前景,我的看法仍然是偏向悲觀。香港已經變成國內一個普通城市,與幾年前的環境完全不同,國際地位很難回復以前;就算未來香港與國內可以通關,但國內人對香港的感覺及購物程度,已經與幾年前自由行的時候完全不同,而單靠本地消費,亦沒可能支持到以前的高昂租金。
所以我們不能單看舖價跌得夠多,就覺得舖位便宜,因為價格跌了三成,但租金跌八成的話,回報率就會晤見七成以上,舖位反而不會抵買。
另一困擾商舖市場的因素,是銀行的按揭成數偏低,通常只可借到兩三成,買家需要一筆過付出舖價八成的金額,實在令很多投資者卻步。我同意撤銷雙倍印花稅,對商舖投資市場有點幫助,但這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涉及較大銀碼的工商物業,很多都以公司名義持有,並以公司買賣形式進行交易,本來就不用交付辣稅;所以一年前商舖撤辣的得益者,只是少量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細碼舖位,而並非以公司名持有的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