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門裏門外 2021 年 11 月 27 日

楊立門

楊立門,前政府常任秘書長,現任商會行政總裁、歌手及作家。

地方行政的前世今生(二)

整個地方行政制度背負着一個頗大的歷史和政治包袱,如何改善甚至改革,將會是來屆政府不容忽視的大課題。梁振英在任內曾試圖改革,進行了多次內部討論,最後還是不得要領,不了了之。我相信林鄭也不是不想改,但在任期中段發生大動亂,去年區議會選舉中反建制派海嘯式大勝,觸動中央的「熔斷機制」,以後的事,包括在「完善選舉制度」前提下大幅削減區議會的政治地位,恐怕已在特首的控制能力之外了。
梁振英當時的構思,是把全港分成五大個較有實權的行政區,地區專員由更資深的公務員出任,望可更強勢有效地管理民生大小事。這是個紙上談兵的方案,因為各個政府部門各事其主,若他們和地區專員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專員的職級再高也調動不了這些部門。歷史上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曾直接掌控兩個政府市政部門,但這制度在二千年董建華政府「殺局」後已不復存在。這種讓民選議員有行政決策權的安排,很難套用在區議會制度上,因為基本法明言區議會只是個諮詢組織,而在今天的政治環境下,向民選的區議會再下放更多權力,似乎已不大可能了。況且若要把行政區改劃成數個,也很難把政府的市政部門(如康樂文化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分成幾個去向所屬的區議會負責。

新局的名稱以「文化」先行,分散於各局的文化職能可以撥歸新局。

 


聽聞政府屬意把民政局改為「地區及青年事務局」,文化則獨立成局。我認為政府若要認真地重整地區事務,首先要收歸上段提及那兩個主要市政部門,所以民政局改為「文化及地區事務局」更可取。民生問題當然不止於市政,還有房屋、運輸、土地規劃、醫療教育等,但這些部門的職能較難分區執行,而且在以前的「市政局模式」下,已實行過(在市政層面)新界及市區兩個區域「分而治之」。我構想中的新制度下,全港可分成五大區,如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每區由一名署長級的官員出任專員,全權管理區內的文康及市政事務,在其他公共事務上則繼續發揮現行制度的統籌和協調功能。現時康文署及食環署可合併並改組成五個「地區市政署」(如港島市政署、九龍東市政署等),署長由五區專員兼任,並向民政局長負責,而上一級的常任秘書長則要負責跨區協調、財政及人力分配、全港性的政策(如文化創意),和在五區分治下,盡量確保各區之間的施政有一定的一致性,減少不必要的攀比和競爭。
新制度雖不能賦予區議會行政實權,但區議會仍會是孕育政治人才的一個理想場地,而因為掌握市政實權後的地區專員將要和區議會更緊密地合作,區議會的影響力也會相繼提升。更進一步說,專員一職大可以政治委任,公務員和非公務員皆在考慮之列,這樣也許可讓那些認為公務員(特別是政務主任)很不濟的人釋懷。這個方案雖不容許文化這一塊獨立成局,但起碼新局的名稱以「文化」先行,而現時分散於各局的文化職能也照樣可以撥歸新局。至於「青年」怎處置,以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