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只能回味 2011 年 02 月 08 日

梁家權

資深新聞工作者。飲食文化著作有《尋找失落的菠蘿油》、《沒有粉絲的碗仔翅》、《食蛋撻的路線圖》、《麥芽糖的黐纏往事》、《苦路救星陳皮梅》、《當油炸鬼變成老油條》、《天橋底的牛丸》。

一串滷味的發跡故事

旺角登打士街與花園街「肥姐小食店」前,經常都有一條人龍,但別以為買一串生腸或八爪魚要排很長時間,其實最多只需排幾分鐘。我買慣買熟,肥姐的女兒常叫我不用排隊,打個招呼便優先為我打點,但我不想眾目睽睽下打尖,總會乖乖的排隊。當然,我仍是獲優待的,至少給我的豬頭肉、豬膶等,部位都是靚的,真係唔恨得咁多,哈哈!

肥姐今天其門如市,是一個小販發迹的經典模式,我相信像肥姐的小販大有人在,只是他們發達無人知而已。我十一二歲已吃生腸、腎、雞腳這類滷味,但當時還未發現肥姐,而是幫襯豉油街砵蘭街南華戲院前擺檔的一位阿叔,直至有一天晚上,在豉油街西洋菜街口遇上一個肥婆推車仔賣滷味,因為她「手鬆」,份量較南華戲院那位阿叔多,加上八爪魚靚啲,生腸肥啲,腎爽啲,我的錢便給肥婆賺了。

是的,雖然沒叫過出口,但恕我冒犯的說句實話,我心裏是叫她「肥婆」的,她看上去有二百多磅。因為經常「走鬼」,所以她行蹤飄忽,有時為了吃一串,要走幾條街才找到她,但其後她銷聲匿迹了一段長時間,我好幾次專程到旺角找,都找不到她,以為從始與她緣盡,但年前有好心讀者電郵告知她重出旺角,結果在這幾十平方呎的小舖看到她,雖不至於心如鹿撞,但興奮得連吞了幾啖口水。

原來她被拉得太多,生意難做,沒有開檔一段時間後,決定租舖重操故業,但店名最後改為「肥姐小食店」,我得尊重她自己訂定的名號,惟有硬生生改口叫肥姐。

旺角的舖位絕不便宜,須賣很多串才維到皮費,要賺大錢,更要貨如輪轉。有麝自然香,肥姐客似雲來。說肥姐的滷味香,不是隨便找個形容詞來敷衍行文,我早已覺得她的豉油麻油特別香,多嘴問一句才知道她用日本麻油,她的滷味令人食上癮,麻油豉油是有功勞的。不過,我稍嫌芥辣不夠嗆,如果勁度能攻鼻並且直上頭殼頂,便更加過癮了。當然,更重要是主角,我吃遍港九新界,這類滷味以肥姐選料最靚。

從前有段日子香港霍亂肆虐,連天不怕地不怕的我,在那段期間也不敢吃街邊檔。並非當年的小販特別不注重衞生,查實今天亦有不少小販也搞得污糟邋遢,只是我們眼不見為乾淨,見到也對自己說「大菌食細菌」,照吃如儀。

肥姐成功之處,是看起來處理得比較乾淨,尤其是上舖之後,請了幾位女工幫手切幫手串,流水作業,客仔才不致苦等輪候。一個原本是推車仔的小販,到請幾個工人幫手,已變成一盤生意了。有女工的幫忙,處理得更乾淨企理,令這種街邊小食不僅不被嫌棄淘汰,而且還讓更多人愛上。我相信,即使是街邊小販,經營手法也要與時俱進,道地小吃才能千秋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