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劏房 就是告別貧窮
第七屆立法會選舉上周五截止提名,合共有一百五十四人報名參選,全部九十個議席皆有競爭,是回歸後首次沒有立會議席可自動當選。當中十個地方選區均有非建制人士參選,建制派方面亦有大量新面容。廿八個功能組別亦競爭激烈,其中經改組後的醫療衞生界共有六人爭奪一個席位。新增的選舉委員會界別亦有五十一人角逐四十個議席,選情比其他組別更難預測。上述數字反映經過改革完善的選舉制度具有廣泛代表性。
不過,同於上周公布的另外幾組數字,則令不少香港市民及特區高官感到羞愧汗顏。首先是在周三發表的《二○二○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根據住戶入息水平計算,去年香港共有一百六十五萬名貧窮人口,貧窮率為百分之二十三點六,即是差不多每四個香港人便有一個是窮,創近十二年來新高。
港府解釋,去年香港深受疫情影響,經濟嚴重衰退,不少住戶都有成員收入減少甚或失業,因而令貧窮人口上升,但經過政府的政策介入,包括派錢一萬元、發放額外綜援及其他補助金、以及連串抗疫防疫支援措施後,貧窮人口及貧窮率隨即回落只有約五十五萬人及低於百分之八,較前一年還輕微下跌。港府形容這是「扶貧成效顯著」。

中央深知只要香港能夠徹底解決房屋問題,告別劏房,就很大程度可解決貧窮問題,連帶其他政治和社會問題也能大大紓緩。
沒錯,在面對世紀疫情下,特區政府開倉派米,大灑金錢扶助基層家庭與失業人士,實在是應有之義,並確能在短期內、在數字上降低貧窮率,但換來的卻是數千億元的財政赤字。而且這始終是一次性的扶貧措施,不是長遠的脫貧計劃,一旦政府「乾塘」被迫叫停派錢,大量暫時性的「脫貧戶」便會立即打回原形。
另一組數字是在周四公布的公屋輪候情況。截至今年九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五點九年,即幾近「三年上樓」承諾的兩倍,創下近廿二年來新高,整體有逾二十五萬宗申請仍在輪候中。雖然港府聲稱已覓得足夠土地應付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需求,但大部分供應都是在後五年才出現,預計公屋輪候時間還要多等十年才可顯著回落。
扶貧委員會之前的研究指出,提供廉租公屋是最有效和長久的扶貧措施,尤其有助減少跨代貧窮,讓基層弱勢家庭有機會真正脫離貧窮,香港許多中產階層甚至富豪就是住公屋出身的。
中央政府近年談論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會提政治問題,也有提貧富差距問題,但講得最多的還是房屋問題,皆因中央亦深知,只要香港能夠徹底解決房屋問題,告別劏房,也就很大程度可解決貧窮問題,連帶其他政治和社會問題也能大大紓緩。擁有再好的選舉制度,若不能切實解決房屋及貧窮問題,香港還是難以長治久安,所有立法會選舉參選人及特區管治者都必須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