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都會區推動「深港同城」?
特首在上星期的施政報告中,放了大量篇幅在「北部都會區」的偉大藍圖,包括興建大量交通運輸網絡連結深圳,明顯是推動「深港同城化」的概念,將香港變成一個國內城市。
「深港同城化」並不是新的概念,梁振英在十年前努力推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就是「同城化」的方向。他在二零一二年六月十三日,曾經接受《東方日報》的訪問(當時以候任香港行政長官身份),說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旁邊的邊境禁區可以變成「特區中的特區」,以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的《港深邊境發展研究》作為藍本,在東北邊境附近土地建造一系列教育及醫療服務,以配合與內地的跨境聯繫及頻繁往來,推動深圳與香港兩地的融合。
施政報告預期「北部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香港公司會在北部興建這麼多辦公室嗎?怎可能提供這麼多的就業職位?很明顯這些預期數字,都放在深圳在香港開的公司。至於都會區提供的35萬個住宅單位,居民數量高達90萬,將會是甚麼人?我估計很多都是大量經常往來深港工作的人,特別是拿到三粒星身份證的「新香港人」。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放了大量篇幅在「北部都會區」的偉大藍圖,明顯是推動「深港同城化」。
在「同城化」的過程中,首先會用交通網絡打通兩個城市,推動居民及資本不斷流動,行政管理及實體濟體相互打通,最後讓城市中間本來發展相對落後的幅地,也變成一個新興發展區興建豪宅,地價及樓價同時步步高陞。「同城化」其中一個成功例子,就是廣州與佛山的「超級大廣州」,早在《2008中國廣州經濟發展報告》中,就建議佛山放棄做獨立大城市的定位,專注承接廣州的影響力輻射,成為廣州的一個衛星城;於是在往後的十多年,廣州與佛山兩地興建大量運輸網絡,每日平均逾160萬人次的交通往來,廣佛中間土地變成豪宅地王,兩地分工亦非常有效,廣州負責商總部經濟,佛山就專注工業製造,兩地之間相互補充,廣州是主,佛山是副。
「北部都會區」的計劃要搞幾耐?對於這個問題,施政報告第21點給了提示:這策略是充分考慮了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為基礎,所以起碼搞十幾年!目前「新香港人」每年增加數量約八萬人,十年的人數就是八十萬人,將會需要大量的房屋居住,正好配合新都會區的發展。
不過「深港同城化」的挑戰,可能要比「廣佛同城化」困難一百倍。目前深圳與香港是兩種制度、兩種關稅、兩種貨幣,無論在兩地的人、貨、訊息、資金等要素,根本不能自由流通,要「同城化」有一定難度;而且參考當年梁振英的「新界東北發展」的經驗,地產商在新界土地佔有重大權益,會希望以公私營合作模式,取得土地發展權賺大錢,難免出現「地產鬥共產」的角力,導致計劃發展速度比預期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