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樓上百般滋味
從橫巷入口的商業大廈十八樓大玻璃俯瞰,出生的廣華醫院和成長的咸美頓街就在眼下。廣華醫院的重建工作如火如荼,舊居的三層戰時唐樓早已拆卸不復存在,雖然物換星移,老舊的氣息卻依然。
這天原意是到上海街找一些廚房用具,不料路過果欄一帶,翻起撫今追昔的思緒,畢竟砵蘭街、上海街、新填地街,半個世紀以來竟然沒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忽然想仔細瀏覽一下往日的香港面貌,信步走過橫街小巷,感到這是一個人生的Comfort Zone。
路過登打士街,其中一幢建築居然還在,清楚記得當年這座大廈全幢都是各式色情娛樂場所,有一晚發生大火,燒毀了當中大半夜店,可偏門行業復元力之強令人側目,不消半年已修葺妥當,回復夜夜笙歌。如今,卻不敵疫情,銷金窩的景象不及從前了。

想起友人曾提及附近有一家樓上餐廳,由一班後生仔經營,據說有理念也做得相當用心。既然來到這區,舉頭看門牌號碼,竟然就在那幢聲色犬馬大樓對面,找來全不費工夫,注定要上去吃一餐。
浮沉飲食文字工作,在公在私都要不斷嚐新,既來之,則吃之。只是前後門牌號碼都看到了,偏偏目標大廈的門口卻不知所終,左尋右覓,終於在簷前滴水的橫巷找到大廈入口,乘搭略呈老態的升降機上去。
嘿,這樣的外在環境,居然還做得住,莫非真的味道非凡?不由你不信,或許遇上午飯時間,廿多個座位已坐滿了人,當中還有幾位外籍客人,他們如何得知門路摸上門?女侍應通知須等下一張檯,於是乘機看看菜牌,都是香港人熟悉的歐美食制,很明顯是相當穩陣的經營之道,也容易計算食材入貨量。雖然如此,但選擇其實不少,價位不高。
點了水牛城雞翼(見圖)、白酒煮青口、法式白酒蜆肉燴意大利扁麵、南瓜蟹肉芝麻菜意大利飯,只見年輕人即叫即做,做好立即送到面前,味道頗愜意,埋單只花了三百多元。不過,這一餐完全沒有計較味道和性價比,因為坐在這裏,成長的點滴翻上心頭,苦辣酸甜,比檯上的食物更百味紛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