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創科大落後 星級專家獻計救亡
全國人大通過《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及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被形容是「千載難逢的機遇」,特區政府亦公布過去四年已投放超過一千一百億元,完善創科生態環境。
可是,相比大灣區各城市,近年香港在研發開支總額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排名幾乎包尾,只有澳門墊底,顯然大落後。
熟悉香港創科發展的專家及研發團隊認為,香港只着重資助創科項目,缺乏長期支援和推廣產品等一條龍式配套服務的續航力,無法將創科成為青年可投身的行業,即使學校培育不少人才,最終因搵不到工而要轉行,又或被鄰近地區搶走,導致人才外流。
多名星級專家接受本刊專訪,由他們為香港的創科路獻計救亡,包括要強化科研可持續性、引入巨企製造就業、政府主導做大推銷員,並鎖定追趕芬蘭及新加坡的成功之道。

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認為,政府要長投放資源,成立大型科研機構,才能發展創新科技。
「國家給香港一個機會參與科技創新,香港應好好利用自己優點配合,當中所討論的應該是High Tech(高端科技),並非電子商貿平台之類的應用科技。」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接受本刊專訪,他認為要有突破性的研發才稱得上是創新科技,港產一些創科獨角獸只是以新概念來應用科技,若政府以廣義的創科來配合國策,便會出現「少少誤差」。
政府稱過去四年投放超過一千一百億元推動創科,徐立之認為仍未足夠,「好多科學院士已被深圳吸納過去,因那裏才有長久支持。圈內說笑,一個院士身價是一個億,香港哪有基金出一億?」他說政府多數以一次性的方式資助項目,「不足以支持人才長期發展,變相只可以吸引一些人來拿錢退休,又或當香港是踏腳石,最終目的地還是深圳。」
他指內地有很多研究機構,都是以博士後研究員組成強大科研團隊,協助學者做創科研究,讓團隊能像「職業球員」,負責在比賽中「入波」。但香港未有相關機制,加上一直側重發展商業,科學院士界已有「少少斷層」,徐立之提倡香港可成立大型科研機構,並着力裁培新世代,強化科研的可持續性。
「培訓人才應是香港所長,國家所需。當中要營造科研氛圍,讓年輕人知道,從事科學有前途,可以投身的行業,政府要不斷持續投入,否則一斷資助,年輕人就怕無工做而不入行。政府不可懷着要有回報心態,煲飯時不停搞,不時看熟未,那一定不會熟。」他說。
他更以自己科研過程為例,指團隊早在八九年已成功斷定導致囊狀纖維症的缺陷基因,以及確定致病基因在第七條染色體上。及後他分享成果給其他機構,由其他專家研發藥物,至近年才有治療該疾病的藥物面世,過程歷時逾三十年,說明由發現、到發明、再應用的過程非常長,重申科技創新投入是長遠規劃。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客座教授劉樂庭研發到「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
引入巨企製造就業
前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認為,要讓科研人員有足夠資金支持長期研究,需科研機構與產業之間結合得好才行,「產業可以提供資金給教授做科研,教授的科研成果又可以給產業發展。香港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的生產鏈,大學發明了一些成果,很難找到投資者來生產。」
「不少香港財團認為投資地產、炒股票更容易,不願再做生產業,令香港生產業規模大不如前。政府要設法吸引國際巨型實業或大廠來香港投資,才能刺激科研發展及製造就業。」何建宗說。
他續說:「香港不是沒有科研人才,全球排名一百的大學,香港有五間上榜。我培養過好多研究生,但畢業後找不到科技工作而要轉行。過去二十年香港浪費太多科研人才,現在香港一流人才都讀金融工管,反而內地生來港都是讀理工科,這批人有家底,他們看到香港沒出路,便會回家創業。」
若政府沒法吸引巨企來港,何建宗認為只能退而求其次,放眼大灣區,融合大灣區生產力,「香港科研只做到發明及創立品牌,發揚光大惟有靠內地。香港對內地以至國際都具聲譽,若瞄準內地生產及銷售,甚至倒過來引進內地優質科技,用香港品牌再向外推銷,香港跟內地互相配合都是曙光。」

朗思科技公司首席營運官陳思捷說公司正掙扎將公司總部設在在香港抑或內地。

內地有多個電廠,均是朗思科技潛在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