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晚舟回家 中美關係回暖?
中國華為公司「太子女」兼副董事長及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加拿大當局無理軟禁接近三年之後,終於在上周六安全返抵中國。中方形容孟晚舟回家乃重要的外交勝利,反映中國從不惹事,但也不會怕事。西方媒體則將焦點放在兩名加國公民康明凱和邁克爾於同日獲釋,質疑中國實行「人質外交」,並繼續批評內地的法治及人權狀況云云。
不過,如果要將孟晚舟事件形容為人質外交,說成有人任意堆砌罪名、濫捕濫告的政治檢控,首先要受批評的應是美國及其幫兇。美國當局是以欺詐罪名,即涉嫌向滙豐銀行隱瞞華為的關連公司與伊朗有業務往來,因而要求起訴和引渡孟晚舟。但即使是最親美、最仇中的人士亦不得不承認,美方的行動並非普通的商業罪案調查,其針對的也根本不是伊朗,而是針對中國、針對華為,目的是維護美國的創科發展優勢和企業利益,打壓近年突飛猛進的中國創科發展勢頭。

美國釋放孟晚舟可能只是權宜之計,並不等於拜登政府會真正放棄圍堵中國,也不代表中美關係可自此回暖。
事實上,孟晚舟事件得以解決,明顯也不是基於正常的商業考慮或司法程序。從美國總統拜登早前突然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強調要確保兩國的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以及專責氣候變化問題的美國民主黨前副總統克里,公開盛讚中國在協助全球減碳所作出的承諾,都可見到美方有意稍為緩和雙方的緊張關係。
從另一角度看,美國向來只着重自己國民的性命和人權自由,若不是有更大的國家利益考量,斷不會為了兩個籍籍無名、與美國全無關係的加拿大公民,而輕易放棄引渡被中方形容為「國家英雄」的孟晚舟。
美國「放生」孟晚舟背後理由眾多,有指是美國最近先後因阿富汗撤軍及澳法潛艇風波而得罪盟友,在國際上多面受敵,因而選擇暫時向中國講和休戰,同時藉此與其僅餘的忠實盟友加拿大鞏固關係,向剛於驚濤駭浪中連任的加國總理杜魯多送上賀禮。
再者,美國經過接近三年的全方位打壓,都無法像當年拘控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層般,藉着司法手段來徹底打殘華為,即使最後成功將孟晚舟引渡到美國,也未必能產生不同結果。此外,美國繼撤離阿富汗之後,亦很快便會從伊拉克撤軍,甚或會全面撤出中東,早晚都需要與伊朗修好及取消部分制裁行動,到時再檢控孟晚舟便會變得多餘,不如趁現在引渡官司未有裁決前及早收兵,藉此換取最大的剩餘政治利益。
從上述分析可見,美國釋放孟晚舟可能只是權宜之計,並不等於拜登政府會真正放棄圍堵中國,也不代表中美關係可自此回暖。孟晚舟還未落機,已有美國共和黨人炮轟拜登政府向中國示弱,顯示反華反共仍是美國政壇的主調,未來可能還有其他中國企業或代表性人物,會遭到山姆大叔及其盟友的無理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