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之死
香港電台的問題,我在這裏談過不少,一直主張港台改轅易轍,要先回歸到一個大立場上,然後再發揮其編輯自主。所以當局最近對港台作出的種種改革,包括撤兵換將、節目更新等,我認為方向大抵正確。港台終於不再追逐「為民請命」的光環和虛妄,老老實實地覆行公營電台的責任,製作公益性而非商業性的節目、及提供一個公平的言論平台。這個改變並不容易,跟任何公共政策一樣,既要確保措施到位,又要慎防做過了頭,分寸要拿捏得很準。
香港電台向長壽節目《城市論壇》開刀,我擔心是做過了頭那一類。問題最嚴重的,並非那些讓公眾參與發表意見的平台式節目,而是那些被個別監製或編導用來發表政見,博取掌聲,或攻擊某項公共政策的節目,如《鏗鏘集》和《頭條新聞》等。當然,意見節目也有幾個出問題的可能性,例如製作人/主持偏重邀請代表某個立場的嘉賓出席發言,令討論的內容不平衡。根據我做港台意見節目的客席主持,這問題並不嚴重。很多時候討論環節缺乏當局或建制的聲音,不是因為港台沒邀請,而是官員根本不肯出席或接受訪問,以致討論一面倒地反政府。《城市論壇》似乎沒有這個問題。

《城市論壇》已成歷史。
另一個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就是主持人的態度有失偏頗,聽到順耳的言論就和顏悅色,不同意的就面露不悅,嚴加質問。現在已停播的港台英文台節目《Pulse》,那位外籍主持就是這樣。這錯《城市論壇》也犯過,就是當時教育局推行國民教育,全城沸沸揚揚,局長不肯出席論壇,主持人竟擺出一張空櫈來諷刺政府缺席。教育局不敢出來捍衛自己的政策固然不理想,但作為節目主持,只需向觀眾說局方不派代表出席便夠了,觀眾自有評價,不應搞這些小動作。《城市論壇》近年的主持已不見有這種行徑了,即使認為主持作風有問題,大可以換人,《自由風自由Phone》最近也換了好幾個評論員,不致於要停播。另外,有人說港台的phone-in節目會把聽眾的來電「過濾」,我也可以證明並沒有此事。
《城市論壇》是個盛載不少港人集體回憶的節目,在有關港台的爭議中也不是眾矢之的,可說是「罪不致死」。加上有關方面的說法有點含糊,只是簡單地表示港台每周已製作超過三十小時的公眾意見節目,但究竟標準在哪裏,公眾沒甚麼概念。即使要削減這類節目的總時數,也要考慮《城市論壇》是唯一容許論者嘉賓及觀眾「三口六面」直接交流的現場節目,是《千禧年代》、《自由風》和《星期六問責》等同類節目所不能取代的。
在這個後國安時代,當局的政權穩如泰山,特區政府應該有足夠信心廣開言路,而不是把它收窄。尤其在新的選舉制度下,政府官員聽到的反對或另類聲音可能會愈來愈少,自我感覺愈來愈好,會有偏聽的風險,當局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