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森三內丸山 東瀛新世遺
今年七月下旬在中國福州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新增二十九個世界文化遺產及五個世界自然遺產,當中日本的「北海道及北東北地區繩文時代遺跡群」,便成為二十九個新世界文化遺產的其中一員,而在這個遍佈十七個地方的遺跡群中,便以青森縣三內丸山遺跡的繩文聚落遺址最具規模,很值得大家多加認識。

十七遺跡 遍佈日本北部
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去年本應在中國福州舉行,惟因疫情肆虐,被迫延期一年,最終在今年七月下旬在福州以線上形式召開,一口氣審視累積達兩年的入遺申請。
經過議決,日本成功增添兩項世界遺產,其中位於鹿兒島及沖繩的「奄美大島、德之島、沖繩島北部及西表島」,便被列為日本第五個世界自然遺產,至於「北海道及北東北地區繩文時代遺跡群」,則成功登錄成為日本的第二十個世界文化遺產,令日本擁有的世界遺產數目達到二十五個。
這趟最新「入遺」的「北海道及北東北地區繩文時代遺跡群」,正是日本國內最古老的世界文化遺產。根據考古學家推斷,因發現繩紋陶器而得名的繩文時代,大約由公元前一萬三千年至公元前三百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由於當年水稻文化尚未傳至北海道及北東北一帶,在此生活的人主要以狩獵、採集及捕魚維生,並發展出聚落式定居生活及相關的祭祀文化,這跟大部份在新石器時代同期以農耕及畜牧為主的族群不同,形成獨特文化。
至於整個「北海道及北東北地區繩文時代遺跡群」,便由區內十七處遺跡組成,其中六處位於北海道,青森縣則以八處遺跡佔最多數,至於岩手縣及秋田縣,便分別有一處及兩處遺跡「入遺」。

日本北海道及北東北地區的政府與旅遊組織人員,熱烈慶祝當地的繩文遺跡群成為世界遺產。

自北海道及北東北地區發現繩文遺跡後,考古學家便積極進行在地發掘及研究工作。

一眾由繩文時代出土的文物,歷史最遠可追溯至大約公元前一萬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