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懋的社區情
華懋夥拍市建局營運的中環街市,本周一開始第一階段營業。據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集團行政總裁蔡宏興說,活化工程第一階段出租率超過八成,共復修十三個原有街市檔(見圖),有米行、旗袍店、海味乾貨店等商戶進駐。
中環街市歷史悠久,曾數度搬遷,第四代中環街市在一九三九年建成。早年政府曾打算將之拆掉重建,以騰出珍貴的地皮,不過遇到大量保育聲音而擱置,後來索性剔出勾地表,○九年委託市建局保育活化,工程二○二○年完成,同年十二月就營運合約招標,最後由華懋奪得十年經營合約。
其實,中環街市有點似鬧市中的鬼域;位處中區最旺盛的金融地段,卻遺世佇立,大樓又殘又舊,裏面鬼影都無隻。多年來曾有過一些活化計劃亦屢經波折,這次由華懋經營,應該能創出新局面。
說起華懋,在蔡宏興這位本身是建築師、對建築物在社區特別留意的行政總裁帶領下,也多了很多對社區的情懷。除了經營中環街市,他們也十分在意集團總部荃灣區的發展面貌。據他們最新一期的企業刊物「LIFE+」,就做了一個荃灣新市鎮發展的專題,讀來饒有趣味。


專題訪問了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他說因為五三年發生了一場石硤尾大火,暴露香港市民生活環境惡劣,於是政府成立城市設計組,採用英國的「花園城市」計劃,在大城市周邊發展一些面積較細的衛星城市,而荃灣是首階段發展起來的三個地區之一。五十年代時,荃灣擁有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當時政府便計劃發展荃灣成為香港紡織中心,同時預留足夠住宅、文娛及商業用地,吸引發展商開發,帶動經濟活動。
今年是荃灣新市鎮發展的六十周年,劉教授總結這個衛星城市的發展三階段,包括一九六○至一九八五年間發展起來的輕工業,一九八五至二○○○年荃灣新市鎮在荃灣區議會外再新增葵青區議會,代表其人口已超出一個議會有效管理的限度,而第三階段,就是二○○○年後的荃灣西區發展。
荃灣由當年的輕工業發展至今日人口密集的城市,原來她還是全港最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縱橫交錯的天橋連接主要屋苑、商場及兩個地鐵站,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