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比?
現代的腫瘤治療效用強,眾所周知,但是同時每種腫瘤治療方案亦有其副作用,不論是手術、放射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甚至免疫治療,都不例外。不過,近代使用的腫瘤治療,其副作用比以往的治療已大減,這有賴近幾十年進行了大量科研,以找出更有效而同時副作用更少的腫瘤治療方案。與此同時,病人和其家屬對支援性治療的採納也十分重要,這好讓病人能在最少困難的情況下按原定計劃完成治療方案,達到最佳療效。
微創手術及調強放射治療可令效果與副作用完全分離。新一代的化療的副作用已比以往大大減輕,尤其是作悶作嘔,部分新藥更不會令病人頭髮脫落,但普遍仍會抑制造血組織。要復原造血組織的話,病人的營養吸收尤其是蛋白質其實相當重要,不過很多病人在診斷癌症後,便跟隨坊間的概念要立即改為「過分進取的健康飲食」,結果導致營養包括蛋白質吸收不足,拖慢了造血組織的復原速度。

標靶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特有的新陳代謝,所以對正常細胞的影響相對少,但始終有其副作用,尤其是通常用於肝癌及腎癌的口服多激酶抑制劑(簡稱MKI),由於它會同時影響不同的細胞新陳代謝路徑,所以副作用亦較多,常見的包括肚瀉和手掌腳掌發炎,兩者都影響了病人的日常生活。手掌發炎會令病人雙手不能提取重物或緊握物件;腳掌發炎令走路時疼痛不堪。此時,醫生會建議病人採納支援性方法,如穿着較厚的襪去減低壓力,或配合穿着較闊的鞋及避免提取重物,嚴重的話要暫停標靶藥數天,直至痛楚及腫脹有所改善,才重新服用減量的標靶藥。要預防肚瀉,病人則應減少進食所有容易導致肚瀉的食物,如奶類產品、肥膩及高纖食物包括果汁及菜汁。
化療及標靶治療之療效與副作用未必成正比,但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通常與療效成正比。PD-1免疫治療是通過釋放病人受腫瘤所抑制的免疫系統,以增強對付腫瘤的能力,但亦因此出現「自己打自己」的自身免疫副作用:最常見的是肚瀉和皮膚紅疹。如處理MKI副作用一樣,接受免疫治療病人出現肚瀉的話,應避免進食奶類、肥膩或高纖維食物,而處理皮膚紅疹,使用足夠分量的抗組織胺藥物,通常都可減輕皮膚反應,療效良好。不過也有病人在副作用極少的情況下,達致很好的免疫治療療效。
所以說,抗癌治療不一定是副作用與療效成正比。即使治療帶來副作用,病人只要配合適當的支援性治療,通常可令病人有效地完成治療方案,達到預期效果。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