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門裏門外 2021 年 08 月 13 日

楊立門

楊立門,前政府常任秘書長,現任商會行政總裁、歌手及作家。

大山崩塌

教育是首任特首董建華的施政重點,他甫上任便找來梁錦松做「影子局長」,以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身分統領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制度改革。我在一九九七年初調任教育及人力統籌局(即今天的教育局),也親身參與了這項工作。當時領導們私下談論時,認為教改面對着幾座「大山」,分別是考試制度、辦學團體,以及最大的教師組織,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所謂「大山」者,就是歷史或制度使然而掌握着巨大影響力、立場牢固、既得利益盤根錯節的機構,而當中就數教協最難纏。
當時主理教改的教統會,齊集了教育界的中佬大姐,但真正能夠左右大局的,一定是教協的代表張文光。一個課題在教統會無論有多大的共識,只要張文光未表態支持,也不能算是有了結論,強勢如梁錦松也忌憚三分,不能一意孤行。張文光可畏之處,不但在於教協號稱代表了全港大部分在職教師,政治上是民主派最大的一隻「樁腳」,更因為他是個天生伶牙俐齒的辯論家,坐在他對家一點也不好受,他長年盤踞着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一眾教育局官員都視出席該委員會的會議為畏途。

 

 


香港的教育當局怕教協,已足足怕了幾十年。怯於它的代表性,教育局不得不和它保持着密切的工作關係,有關教師的工作條件和勞資糾紛等範疇不在話下,後來更擴展到教育專業層面的合作。政府委任不少教協代表出任各個諮詢組織以增加認受性,有些任命更看似有招安成分,如葉建源在九七年加入中央政策組,在一九九九年又獲羅范椒芬邀請進入教育署,在她成立的政策小組全職工作。後來兩人在教育問題上決裂,羅太不知有沒有後悔當年曾經養虎為患。
政府這種「與敵同眠」的做法其實並不限於教育界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官之常情」,善於妥協也是一種政治手腕,在大圍政治環境還未過分激化的年代,尚可理解。但在前年一場雷霆萬鈞的黑暴運動之後,教協一早已脫下了工會的外衣,支持罷課、請來法律專家教老師學生鑽法律的空子,和暴徒同氣連枝。政府一直知道教協在整場運動擔當的推動角色,社會上不少論者(包括在下)已多番要求政府要做點事,但當局仍是按兵不動。港區國安法都通過了一年有多,還要等到中央開聲才敢手起刀落,與教協割席。
教協的所作所為,並非一句「教協從來不支持港獨」便能脫得了關係。不過教協也知道形勢比人強,回應說將來會「聚焦教育專業和權益的工作,全力做好工會本業」,差不多公開承認以前的確是「不務正業」了。事已至此,我也不贊成要進一步封殺教協,畢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大是大非面前,再高再大的山也有塌下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