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妖伏魔守正護善 大威得金剛
藏傳佛教中,有很多菩薩、護法神等,都有不同的忿怒相,亦即凶猛威風的造型,不熟悉的人看見,難免感到害怕,但其實這些多頭、多身、多臂、多腳的神靈,各自有不同的意思。
藏傳佛教的大威德金剛,就是其中一個造型獨特的神,其神力除了可以「終結亡神、勝伏死主」之外,更有降伏妖魔和助旺事業的力量。

威德護持
大威德金剛,亦稱閻曼德迦、怖畏金剛、大威德明王,亦為閻魔敵。
藏傳佛教中,認為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梵文中,大威德金剛的名稱是由主管死亡的神明閻魔,及終結者兩個字組成。因此它的意思是「終結亡神、勝伏死主」。中文名字中的大威,是因其能降服惡魔,故稱大威,又有護善之功,故又稱大德,所以為大威德。既是戰勝死亡的金剛,所以修持念頌大威德金剛咒,就有延壽的效果。
大威德金剛,亦為牛頭明王所修本尊之一,其威嚴能降服妖魔,為之大威,其守正護善,又為大德。大威德金剛守護三界,無畏無懼,克服妖邪,和好男女,助旺事業讓供奉和修持者可以心願成功。

東密的大威德明王,形相與藏傳佛教的稍有不同,不過都是以威猛外貌示現。
多臉多臂
大威德金剛的造型看似非常複雜,但其實每一個位置,都有不同的意思。
一、九面代表佛陀的九類教法。頭髮向上指,即向佛地之意思。
二、大威德金剛以水牛為坐騎或是以牛頭示現,這是源於閻魔敵鎮伏閻魔水牛的神話。
三、大威德明王的造像有六面、六臂、六足之形像,因此,又有「六足尊」之稱。
四、三面六臂為閻魔敵,一面二臂為紅閻魔敵,也有怖畏金剛的不同造型。
五、背後的兩排其實也是手,各手持不同的法器和聖物。
六、正中的頭有三隻眼,代表了無所不見的千里眼。
七、虎皮為裙,代表威猛如虎,能去除一切煩惱。

大威德金剛在明朝時十分受皇室重視,不少現時價值連城的古董大威德金剛像,都是明朝初年的製成品。
金剛忿怒相
藏傳佛教中,很多菩薩神佛都有忿怒相,其實忿怒尊的恐怖外貌,並不是惡魔邪煞的意思,其實是一種慈悲的表現。象徵佛陀的慈悲,將毀滅力量轉變成通往菩提道的力量。忿怒尊展現出來的怒氣和憎恨,並非要對付一般眾生,而是要對付擾亂眾生幸福的蔽障力量。

藏傳佛教的大威德金剛,其實也會在漢傳佛寺中供奉,山西的寺廟中,就有供奉藏傳大威德金剛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