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災除障 增福滿願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是香港較少人認識的佛菩薩,但其實信仰摩利支天的歷史非常悠久,不論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以至中國道教和印度教中,其實也有摩利支天的出現。
修持和供奉摩利支天,有消除一切障礙罪業,防避各種刀兵火劫之效。


其實香港也有寺廟供奉摩利支天。
諸國信奉
摩利支天,本為梵文,意思為陽炎、威光、陽光,有摩利支天菩薩、日前菩薩、摩利支佛母、等眾多名稱。有廣大的功德之力,能夠消災、除障、增福、滿願。佛教的造像通常是天女的形像,三面、三目、八臂。
有指最初本為印度古代婆羅門教中,崇拜的光明女神伐拉希,被奉為黎明女神,佛教徒由此創造出摩利支天。傳入中國後,漢傳佛教就供奉摩利支天,傳說鄭和下西洋時,船上就有供奉摩利支天、媽祖、北帝等以求平安航海。
傳到日本後,摩利支天成為很多貴族的精神信仰。傳說中摩利支天能夠隱身,無人能加害綁縛,因此武家開始供奉,戰國武將上杉謙信就曾自稱有摩利支天加持,所以百戰百勝。
斗姥元君
摩利支天的信仰,大約是在唐代或之前由佛教徒傳入中國,後來到宋代時,被道教吸收了佛教摩利支天,成為斗姆元君,稱作斗姥、斗姆、斗母等,全稱是「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也即我們每年拜太歲時,坐在正中的主神。

摩利支天進入中國後,成為道教的斗姥元君。
念咒修持
其實要修持摩利支天菩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諗「南無摩利支天菩薩」聖號,其功德在《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中有記載:「不能見、不能捉、不能禁縛、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離諸怖畏、無敢輕慢、一切冤家皆不能侵。若有苾芻知彼菩薩名號,如上諸惡不能得便,亦復如是。」
除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寧瑪派的晉美彭措法王也曾稱說:「世間眾生所造的惡業堆積如山,煩惱越來越重,眾生的福報也越來越小。當今已是五濁熾盛,到處都充斥饑饉、瘟疫,乃至戰爭等種災難,在這種一片惡劣的大氣氛中,我們要遣除自己的各種違緣的話,就必須多念誦具光佛母﹙即摩利支天﹚心咒。」

藏傳佛教的摩利支天造像,其實和道教的斗姥元君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