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別塔的挑戰者
「我能說英、德、日及阿拉伯語,正自修中文。你呢?」翻譯美娜反問。
到聯合國或世衞開會,我都喜歡在會議小息時跟即時翻譯人員攀談,聽聽他們對會議討論質素的想法。因為我相信能穿梭不同語言的人才會真正明白會議中對話的節奏、態度和反應。我曾見證過精通五國語言、當了二十多年的專業翻譯羅拔先生在關鍵時刻,因用心選擇用詞而化解不少誤會,令人敬佩。
一次在日內瓦的聯合國會議,法國代表用激烈的詞彙發言。只見他愈說愈快還拍枱拍櫈,就如我只有基本法語能力的參加者也意識到講者把議題左穿右插。我身旁能說流利英、法和阿拉伯語的瑞士籍友人搖頭嘆息:「他雖有想法,可惜激情有餘思路不清,語調更容易令人覺得極端及霸道。在十五分鍾內還搬出多個全無關連的議題,浪費了發言時間。」
當即時翻譯的羅拔翻譯了幾句便停下來。只見他一直專注地聽着講者說罷才主動溝通了三數分鐘,然後便有條理地用了五分鐘把講者想法交代清楚!說畢,在場六十多人都報以熱烈掌聲,那法籍講者還衝前給羅拔一個大擁抱!瑞士籍友人就這樣評論羅拔:「這個翻譯對議題的歷史和註解應該比講者有更深入了解,不但把立場清晰闡述,而且選詞精準還充滿尊重,令人感覺良好,非常難得!」
我點頭附和,友人再說:「我差點給剛才那場會議的「法、阿拉伯語」翻譯嚇壞了。那位仁兄竟把「人道援助」翻譯成為「人道毀滅」,可幸在場人士即時糾正,否則世界大戰可會因他的疏忽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