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隆中對功虧一簣
上星期談到,諸葛亮其實並不擅長帶兵上陣打仗。但如果談的是更高層次,也就是戰略那個層次,諸葛亮則無愧是大戰略家,經典例子就是「隆中對」。
所謂隆中對,就是當年劉備到隆中,三顧草廬,諸葛亮跟他分析天下大局時,所建議的稱霸戰略。要點包括:對於曹操,「不可與爭鋒」;至於江東孫吳,「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即今湖南湖北)乃「用武之國,而其主不守」;至於益州(即今四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於以上分析,諸葛亮主張劉備奪取荊、益二州作為霸業根據地,與孫吳結盟,抵抗曹魏。到一朝「天下有變」時,再「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指備自己)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事實上,請得諸葛亮出山後,先是赤壁之戰,繼而奪取荊州,之後入四川,再之後漢中之戰,劉備都是按隆中對的思路和戰略行事。只可惜,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只剩益州,土地、資源、人口都不足以成就霸業。
但即使後來,劉備征吳為義弟關羽復仇,兩國關係全面破裂;又或者再後來,孫權稱帝,牴觸了蜀漢一向秉持「漢賊不兩立」的原則,但掌管蜀國朝政的諸葛亮,卻表現出高度的戰略胸懷,在他控制範圍之內,始終貫徹聯吳制魏這個大戰略方針。這讓人讚歎諸葛亮思路之明,讓劉備死後,蜀漢仍繼續多享四十年的國祚。
事後回顧,讓隆中對功虧一簣的,就是派關羽留守荊州這一着。劉備拿下益州,之後又在漢中之戰大敗曹操,原本形勢大好,但所率部隊在連年征戰之後,師老兵疲,亟需休整。劉備在漢中稱王後,便回成都。但此時,鎮守荊州的關羽,卻作了一個極為無謂又冒進的軍事行動,那就是攻打樊城和襄陽。
說無謂,是因為漢中之戰已經結束,且劉備已回成都,關羽這時攻打樊城和襄陽,再無協同作戰之效,並非隆中對所提「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那種「霸業可成」的鉗型攻勢,反而變成孤軍北上。那麼攻打樊城和襄陽為了甚麼?後世不少人分析,都認為關羽是因為無份參與入川和漢中之戰,看到同僚屢屢立下戰功,因而心癢難熬,一心也要在戰場上爭取表現。
說冒進,則是因為荊州乃「用武之國」,夾在孫吳和曹魏之間,腹背受敵。加上關羽一向心高氣傲,態度惡劣,且完全不懂外交,與孫吳關係弄得很僵。孤軍北上,無疑是自製「後門進狼」之勢。
後世很多人都在問:若然劉備當年派的是趙雲留守荊州,而不是關羽,以趙的審慎性格,以及向來服從諸葛亮的指示,荊州就不會失守,同時擁有荊益二州的蜀漢,那就有足夠的實力北伐,統一全國,光復漢室,三國時代的歷史就會改寫?
因篇幅所限,這個問題留待下周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