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頂警署兩大鎮山之寶
獲邀到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山頂警署走一圈,三十多度高溫下,走進這所三級歷史建築物,即時有陰涼感覺,舊建築,通風當然是重要考慮。
電影《逃學威龍》曾在山頂警署前面的小花園取景拍攝,其實這小花園有座「古炮」坐鎮(見上圖),當年是通訊工具,每當有郵政船抵港,便以發射炮彈的方式,來通知山下的人,後來不用這種古老的方法後,大炮便被棄置於山頂一座英軍建築的旁邊,直至一九六○年拆屋時才被發現,再遷移到山頂警署內。
另一鎮山之寶,是一九五三年由警員合製的一座巨型山頂模型(見下圖),當年沒有Google map也沒有高德地圖,警員以最原始的方法呈現山頂地貌、道路等位置,幫助警員巡邏和執行職務。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山頂警署主管一定是外籍人士,事實上那年代華人根本不容許住上山頂,而警員有印度籍也有來自威海衞的(魯警/山東警)。當年所有有魯警駐守的警署都有一個為他們而設的廚師,供應適合他們山東口味的飯餸。有位曾跟魯警共事的退役差人笑說,山東同事經常投訴分量不足,其實他們已經食咗兩碟牛肉炒麵,卻仍說只是「打了個底」,甚至試過食到「廚房叫救命」,食量驚人。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香港被日本佔領期間,幾乎所有在山頂住的被驅趕或送到集中營,山頂有如死城,而山頂警署亦曾被佔用;戰後警署被搶劫者大肆破壞,直至一九四九年才重新開放。從前辦公的房間部分用了來做展廳,也包括多套舊警員制服;華人警員從前被叫做「大頭綠衣」,原來佢哋成套制服都是綠色的。
由於交通不便,當年駐守山頂的警員是需要留宿的,所以留下不少昔日生活的痕迹,例如長官用來浸浴的小浴缸,有皇冠徽號的夾萬等等。
香港人似乎很少講歷史感,那是一種對生活地方的認識,繼而認同。山頂警署自殖民年代開啟,經歷洋人高人一等,華人是低等民族的過去,亦捱過日治時期被佔領的殘酷,到今時今日它繼續是一所還在運作的警署;可以說它承載了香港歷史重要一頁。
要了解我們如何走過來,才知道可以如何影響將來。
警隊正打算安排唔同嘅警署舉辦開放日,給公眾參觀,其中山頂警署就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到時記得去感受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