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不見得是帶兵之材
上星期談到諸葛亮是中國史上最被神化的人物之一。雖然,無人會質疑他有安邦治國之才,但至於帶兵打仗,以及臨陣神機妙算,那就太過被渲染,由草船借箭、借東風,到空城計,其實都純屬文學杜撰。諸葛亮真的自己領兵打仗,打部落蠻夷這些小仗不計,大仗就只有「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史實是,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結果全都無功而還,戰績乏善足陳。
六出祁山,其實,較有勝望的是第一次,但當時就兵略而言,就出了一個千古爭議:那就是該否採納蜀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主張循序漸進,逐步蠶食曹魏;而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就是看中當時長安守將是紈褲子弟夏侯楙,且城中守軍不多,只要交給他五千精兵及十日口糧,輕裝走過子午谷的險峻山道,神不知鬼不覺突襲拿下長安,再由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由斜谷趕到會師。但諸葛亮認為此着太險,拒絕接納魏延提議。
最後,沒有奇兵取道子午谷,但這次北伐也沒有成功,且後來四次北伐都沒有。由劉備,到諸葛亮,再到後來姜維,光復漢室,統一大業,始終也是壯志未酬。
後世很多人都問,諸葛亮當年是否該接納子午谷奇謀?雖然後世有人試過類似的兵略而失敗,但歷史環境並不一樣,我反而主張大家先從三國時代的整體格局去看。

我們看看蜀國的人口和兵力,公元二百六十三年蜀亡時,官方記載,人口大約為二十八萬戶,共九十四萬人,軍人十萬,軍隊佔人口比例約一成。至於吳國,公元二百八十年吳亡時,人口約五十二萬戶,共二百三十萬人,軍人二十三萬,軍隊佔人口比例也是約一成,是蜀國的兩倍。最後看看魏國,在滅蜀時魏的人口約為四百四十三萬人,是吳國兩倍,是蜀國近五倍,雖然沒有兵力詳細記載,但以前述一成計,大約有四十五萬人,蜀、兩國加起來都不及。
事實上,曹魏佔據的是北方,包括中原精華地帶,平原多,適合農耕,且北方盛產駿馬;而孫吳佔據的江南,氣候溫和,也是魚米之鄉;反之,雖然被稱為「天府之國」,但蜀漢佔據的四川山多平地少,在失去荊州後,土地和資源,跟魏、吳兩國皆相距甚遠。
這說明除非魏國政權暴虐無道,天怒人怨,人心思變,否則蜀國若要攻打魏國(我說是攻打,若然防守則另計),正正常常地打,打持久戰,在人口、土地、資源的巨大差距之下,跟本無可能打得贏。要贏,就只有冒險,使出奇兵。
事實上,軍事史上很多傳奇大捷,都是攻其不備,穿過敵人沒有想過的天險之地來進行奇襲,以收奇兵之效。例如,就以三國時代來計,魏將鄧艾不惜翻山越嶺,率奇兵偷渡陰平險道,繞過蜀將姜維握重兵據守的劍閣,直取成都,令蜀主劉禪大驚而降,蜀國就是因此被滅。
當然,歷史並沒有「如果」,但至低限度,諸葛亮並不見得是帶兵之材,那卻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