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輻」水難收
自二○一一年日本福島發生核事故,大量研究針對事故釋放的輻射性物質會否增加附近居民的癌症發病率。其中一項大型研究涉及當地三十萬介乎零至十八歲的居民,結果證實他們的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上升幅度與其曝露輻射性碘的輻射量成正比。福島核事故後之七年,香港的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三至四成,與之前七年升幅相近。縱觀全球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均在上升,估計除了核輻射以外,還有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如其他化學污染物包括美軍在越戰期間曾經大量使用的落葉劑Agent Orange,這已被證實增加患各種癌症包括甲狀腺癌的風險。
可惜,人類似乎並無汲取教訓,重蹈覆轍。福島核電站當年受到地震後海嘯損毀,令核心反應堆熔毀,處理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需不停注入冷水去冷卻堆芯,十年間產生了百多萬噸核廢水,而現有儲核廢水罐預計明年秋天會裝滿,所以日本政府在核災難十周年決定於兩年後將污水排入大海。此舉引來極大爭論,因為雖然日本政府聲稱核廢水已經過「高級液體處理系統」(ALPS)淨化,淨化過程會將超過六十種放射物質過濾,即使危害較低的氚無法去除,稀釋後也屬安全水平。

不過,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在接受訪問時指出,福島核廢水是受熔毀反應堆所污染,與一般核電站用於冷卻正常反應堆之核廢水截然不同。核電業同行也未能得知ALPS實際運作機理的任何細節,無法確定其效用;德國核專家布萊因(Shaun Burnie)則透露,東電的內部文件顯示ALPS根本未能徹底清除碘、釕、鍶、鈷等高輻射量同位素,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同樣質疑有關系統的成效,並指出這些核輻射元素對生態環境構成的潛藏危害,比氚嚴重和複雜得多,有機會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
然而,日本政府和東電拒絕外間獨立抽查核廢水樣本,做法缺乏透明度,即使關乎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及水產安全等問題,作出決定前並無事先諮詢鄰國,難免令國際譁然,綠色和平指出,日本完全有能力建設更多長期儲存核廢水的水罐作永久儲存於現場,卻選擇了最省成本的方法,就是把這樣的核廢水排放入太平洋,認為當局是基於政治利益和東電的生存能力而作出的決定。這做法更可能已違背《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造成海洋污染的公約》禁止在海上處理核廢料的規定。德國有海洋科學研究機構計算出福島核廢水開始排放後,五十七天內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擴散至太平洋大半範圍,三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同樣遭殃,十年後更影響全球海域。
現時中國、美國和韓國仍然禁止進口來自福島核事故地區的食品。今次核廢水排放入海的最大問題是,大量含有長半衰期的污染物之核廢水傾入大海後,會長期存在於生態環境及食物鏈,對人類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包括引致人體不同地方長出惡性腫瘤。高輻射量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釕、鍶、鈷等,會影響身體不同部位導致惡性腫瘤,屆時對全球醫療系統以至社會福祉都帶來難以想像的災難,後果真的是「輻」水難收。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