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有哪些地方跨大了?
上星期提到,貂嬋這個讓董卓呂布父子反目的紅顏,其實正史《三國志》裏並無記載,只是《三國演義》裏的文學創作己而。
或許讀者會問,《三國志》和《演義》兩部著作,又有何不同呢﹖
《三國志》在晉代為史官陳壽所著,記載前朝歷史,著重史實,敘事簡潔,但亦因如此,難有閱讀趣味,
在《三國志》成書後約一個半世紀,另一位史官裴松之,替《三國志》加上了註,補充了很多資料,豐富了內容及閱讀性,也就是《三國志注》。後來,到了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又再在裴松之的基礎下,加上一定的文學修飾和創作,寫出與史實相近的小說《三國演義》。
那麼,《演義》作了些怎樣的文學修飾和創作﹖

電影《三國無雙》掀起三國熱話。
例如,《演義》把諸葛亮神化,尤其無限誇大他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由舌戰群儒,到草船借箭,到借東風,都顯示其神機妙算,決戰千里。但史實是,以上三件事都沒有歷史依據。策劃和指揮赤壁之戰的是周瑜,與諸葛亮無關。
《演義》把周瑜描述成智謀、韜略、人品都不如諸葛亮,且是個心胸狹窄、嫉妒賢能的小家之輩,最後更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這實在是不白之冤。歷史上的周瑜不單文韜武略,運籌帷幄,且胸襟廣闊,氣度寬宏。東吳老將程普因他年輕而不服,更多次當面羞辱他,但周都沒予計較,最後程心悅誠服,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化為好友。所以,有人說《演義》最愧對的,就是周瑜。
不錯,諸葛亮確是擅長安邦定國,且治蜀有功,也是個戰略家,在劉備三顧草廬時,便曾提出過名策《隆中對》,但卻並不擅帶兵打仗。只要看他親自帶兵「六出祁山」,結果都無功而還,就可見一斑。有關赤壁之戰以上三事,以及後來的「空城計」,都是《演義》的文學杜撰,羅貫中神化諸葛亮之筆。
《演義》另一高度渲染的人物,是關羽,例如《三國志》中,董卓麾下猛將華雄,是死於孫權的父親孫堅,而非關羽刀下;至於斬顏良誅文醜,關羽斬顏良雖屬實,但卻沒有史實記載文醜是被關所殺,反而有說是被徐晃所破;另外,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史上並無發生;再者,關羽降曹操時,其實身邊並沒有甚麼二皇嫂,所以是把他降曹美化了;至於華容道義釋曹操,事實是當劉備去華容道攔截曹操時,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跟關羽無關,更遑論「義釋」。
羅貫中偏愛蜀漢,從他神化諸葛亮和關羽,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