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21 年 05 月 05 日

減稅換減租 同心抗疫境

立法會上周三一口氣通過了七條法案,包括落實本年度預算案開支建議的《二○二一年撥款條例草案》,以及落實預算案稅務寬減措施的《二○二一年收入(稅務寬免)條例草案》。後者主要為寬減上年度的薪俸稅、利得稅及個人入息課稅,扣減比率達百分之一百,但每名個人或企業納稅人的寬免上限僅得一萬元,比去年縮減了一半。
不過,對於不少市民及企業來說,不論有關扣減比率或上限為多少,他們都無法受惠,因為經歷了一年半的世紀疫情打擊及之前大半年的黑暴肆虐,許多打工仔早已被減薪以至裁員,因收入大減而跌出稅網,未能受惠於任何稅務寬免。大量企業亦在過去一年生意大減、錄得虧蝕,甚或被迫倒閉清盤,企業無盈利、無生意、無稅可交,自然也無稅可扣減。
打工仔為了留住份工、保住份糧,老闆為了維持辛苦建立的生意和公司,大都願意共渡時艱,減薪「加辛」,節衣縮食減省各類營運開支,希望可避免裁員結業。政府過去兩年亦推出了不少保就業、穩企業的政策措施,包括資助企業為員工出糧、寬減政府物業及土地租金,以及減免牌費、水費、排污費等大部分工商業政府收費。

今年以來的公司清盤個案,每月都有過千宗,當中絕大部分為中小企,不少正是因交不起租而倒閉。

 


不過,對於企業最難應付、最難節省,佔公司營運成本往往高達三至五成的舖位及寫字樓租金,政府只曾在口頭上呼籲業主減租,然後聲稱這是私人市場的商業決定,政府無法亦無權干預。
對於一些大企業、大集團,它們向業主爭取減租的議價能力較高,在「疫」境中蝕住做的底子亦較厚。但對於佔香港公司數目超過九成的三十四萬多間中小型企業,若業主企硬不肯減租,即使老闆願意不賺錢、員工願意不支薪,往往最後還是被迫關門大吉。
今年以來的公司清盤個案,每月都有過千宗,單月數字已相等於以往一整年,當中絕大部分為中小企,不少正是因交不起租而倒閉(詳見今期封面故事)。有業主不理中小企水深火熱,在疫情最嚴峻時堅持依「合約」來做,小租客一不交租即訴諸法庭。更離譜的是最近部分業主眼見疫情略為緩和,立即「疫」市瘋狂加租。政府有透過機管局、市建局或房委會減租給租戶,可惜卻沒有政策令私營企業業主效法,力度不足。
在正常社會,以法律而行無可厚非,但在百年一遇的疫情下不作一點共渡時艱,則有點不近人情。本刊綜合了部分先進地區,其政府都有因應疫情引發的私人物業租務問題,實施針對性措施,例如租金管制及扣稅等。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早於去年初已向政府提議,透過提供稅務寬減誘因來促使業主減租,獲多個大業主及政黨表態支持,惟林鄭政府一直拒絕採納,是其抗疫復興經濟工作的最大敗筆。政府擔心的包括難以有效監察業主減租、難以確保少收的稅款會真正落到租戶的口袋,但耗資數百億元的保就業計劃不是有同一問題嗎?
懷疑由印度輸入的第五波變種病毒危機隨時爆發,加上多個亞洲及歐陸國家的疫情仍然嚴重,香港經濟距離全面復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希望政府能以新思維重新考慮有關建議,促成業主與租戶同心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