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內膜癌 治療新希望
「醫生,我知道我的癌症已經到了末期,還有一絲希望嗎?」
據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子宮體癌來自子宮內膜,屬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只有少於一成來自子宮肌肉層的癌症稱為子宮肉瘤,故此子宮體癌普遍又被稱為子宮內膜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一八年公布的最新數字,子宮體癌是女性第四常見的癌症。
雖然現時醫學界對子宮內膜癌的成因仍未能完全了解,但研究指出部分原因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女性的子宮壁由三層組織構成,最內層就是子宮內膜。在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中,不同荷爾蒙會互相保持平衡,使子宮內膜循環地增生、分裂變薄及脫落;但一旦荷爾蒙失衡,子宮內膜就會增厚,子宮最內層便有機會出現癌前病變,更有機會逐漸演變成子宮內膜癌。所以,曾接受雌激素荷爾蒙補充療法、停經後及未曾生育之女士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內膜癌;而其他導致子宮內膜癌的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家族病史等。

早期子宮內膜癌症狀並不明顯,或有陰道異常出血及排出異常分泌的情況。如到了中至後期,徵狀就會較為明顯,病人可能會出現盆腔疼痛,甚至在下腹位置觸摸到硬塊。子宮內膜癌一般的治療為外科手術、電療及化療。在決定採用哪一個治療方案時,醫生會全面考慮多項因素,包括患者之年齡、健康狀況、腫瘤類別、腫瘤分級及腫瘤擴散到子宮體以外部分之嚴重程度。
如患者確診初至中期癌症,一般會採用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或配合電療以減低癌症復發機會。如到了晚期,治療方案則有所不同。因晚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多數以化療作全身性治療或採用荷爾蒙療法。
當癌症擴散時,傳統上一線治療為化療,但有機會為患者帶來一連串的副作用,包括發燒、作嘔作悶、食慾不振及體內白血球數量降低等。當完成化療後,如病情惡化時,則無標準的後續治療方案。
最近有一新式治療方案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當完成一線治療後,如腫瘤有持續擴散情況,患者可考慮接受標靶治療(口服藥物)配合免疫治療(靜脈注射)的聯合療法,作為第二線治療。雖然服用標靶藥有可能導致高血壓、腹瀉及疲倦等副作用,而免疫治療則可能令少量病人有機會出現與免疫系統相關症狀的副作用,但此聯合療法可有效控制及縮小腫瘤,從而幫助紓緩患者不適,並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及總存活期,可望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