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小村
「真的不好意思!謝謝!謝謝!」傈僳族老婆婆用簡單的普通話不停道謝。那下午走過簡陋的木橋時遇上八十多歲獨居婆婆因不留神拌倒而扭傷腳踝,我倆見她一拐一拐地走着,決定送她回後山上的家。
「婆婆,近年村內發展得那麼好,為甚麼不搬到河邊有水有電的地方?」莫老師邊喘氣邊問,婆婆笑而不語。
婆婆的小屋在山後,一般旅客也不會走到這邊來,我們替她拿起三小袋和背起比身軀還要高的柴枝束走上傾斜又滑溜的泥路,沒走到一半已覺力不從心,反觀婆婆雖有腳傷卻絲毫沒氣喘地走着,非常利害!
那條位於丹霞地貌山谷內的傈僳族小村,廿年前仍是全國赤貧村之一。但自首批外出打工的人回鄉後,年輕人一直努力把地方打造成生態旅遊區。村口有一塊旅遊簡介木板,推廣着在谷內各種生態活動,其中以攀石最為特別。而村內房户大多對外開放,只要遊人肯付二十塊錢,大都可自出自入。近年有了互聯網後,多了年輕人到來,也建了幾間酒吧和卡拉ok,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垃圾堆積情況愈見嚴重。
回想那幾天在村內很少遇到老年人,若我們不是偶遇婆婆而跟她走到山後,根本不會知道原來十多個老人們都搬了上去。那不對外開放的村小組頗為熱鬧,房子雖破舊但都裝有太陽能板和自來水,還共用電視和雪櫃。而婆婆背柴上山原來只為了堅持用柴火作傳統煮食的習慣。老人家邀請我們坐下喝茶,鄰居老伯豁達地笑着說:「村已被那些想發財的年輕人變成了遊樂埸,難道還要老人們來當生態展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