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打疫苗是人性問題
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真正體驗到全港七百萬人在這小島上放假的震撼。原因可能是政府開放了部分公眾地方主要是海灘、戲院等,加上清明節,「餓」了好久的天倫樂空群而出,所有熱門地點皆人山人海(見圖),朋友傳來鹽田灣的實時圖片,大片沙灘擠滿營帳、沙灘蓆,是插針不下的盛況。
筆者去過將軍澳單車徑,大人和細路在單車徑上飛馳,有些踩埋上馬路與行人爭路,其實幾易發生磨擦。
好耐無見過城市咁熱鬧,相比數個月前死城一般的慘況,相信大家都寧願互相忍讓一下。當然,天氣咁熱,又有抗疫疲勞,個口罩多數戴得不好。假期後估計個案又會反覆上升。
踏入後疫情年代,除了注意個人衞生外,全民透過打疫苗而產生群體抗疫,可能就是最後的救命草。

好難想像原來已經一年多沒有外遊,香港人好多都是想出遊就起行的,除了涉及個人出入境自由,更牽涉香港何時才能與外界通關、恢復經濟活力的問題。最近看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三月底的一篇訪問,他比香港專家說得坦白多了,「去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人問我,疫苗甚麼時候面世。我當時就說,別問我,到時候出來了你又不打了。這其實不是疫苗問題,而是人性問題。一件事物得不到的時候,就容易期待;一旦得到了,特別又是免費可得時,又會有人覺得:為甚麼要給我?」尤其是在互聯網發達、人人都可以成為「專家」的年代,訊息真假混雜,這麼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卻是自行判斷了事,「睇吓先,你打先」的心態充斥。
世界上大的經濟體目前接種的速度非常快,像以色列,馬上就要實現免疫屏障了,歐美國家亦在急起直追,將來各國在實踐互聯互通時,接種率仍然落後的地區,便會顯得十分被動。
睇番香港數字,疫苗接種計劃開展至今,只得幾十萬人接種咗,比例僅為百分之六點四,速度太慢,政府依然一副苦口婆心的口吻去推銷,一味說「聽話啦」、「乖啦」,理直氣壯啲都不敢,怕被責難。
點都唔打又如何?聽番張文宏說的這一句,「我不勸你接種與否,但接種疫苗,在現階段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新冠病毒未來或成為常駐型病毒,接種不到位,會導致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健康問題。」
如果真有懷疑身體情況可能接種不到疫苗,不要只看互聯網報道,去請教醫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