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電影死未?
老前輩和年輕演員舌戰,關乎香港電影已死?死未?
這種老生常談,在過去二、三十年不知凡幾。戰後粵語片一度興盛,六十年代末走向低迷,汰弱留強後,換來便是七十年代末另一趟復興,直接進入了現代影業的商業片黃金期;九十年代,港片又因盜版市場萎縮低迷,CEPA催生合拍片新路,直至現在。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不變是,港片一直都是掙扎求存的,這是市場經濟特點,人隨路轉,只要市場仍有投資者、創作人、故事,便會找着自己的觀眾。跟黃金期年產二三百齣電影相比,過去十年每年港片產量只約五十至七十齣,單看數字確是沮喪。
關鍵是,觀眾的選擇多了,要吸引觀眾難度更高,確是一個大挑戰。但產量在低水平,不等於缺乏優秀電影。
這數年來,後浪新秀輩出。這邊廂,翁子光(見圖)前作《踏雪尋梅》成績亮眼,新作《風再起時》只是第四齣作品,已儼如鉅製,與七位老將的《七人樂隊》雙雙成為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那邊廂,導演曾國祥的《少年的你》,在國內叫好叫座,以社會寫實文藝片之姿收了十五億後,再以香港代表身份晉身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五強,確是拳怕少壯。
更重要是,本地學院派培育了不少出色年輕創作人,新秀如黃進《一念無明》、彭秀慧《29+1》、陳小娟《淪落人》、黃綺琳《金都》等,均是近四年的金像獎最佳新導演,創作才華一點都不遜色於前輩們,且均是全能創作人,能編能導。
時代艱難,難不倒真正有心而熱愛電影的年輕人。香港電影以商業片為基礎,只要年輕人仍拍觀眾愛看的戲,何須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