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rk與Purpose
近日去了看電影《靈魂奇遇記》(Soul)。片中探究人生,尤其想說,人生能夠立下「志向」(purpose)固然是好,但那卻不能取代生命的「火花」(spark)。
故事講述,爵士樂手Joe一直懷才不遇,後來得到個夢寐以求演出機會,以為終可吐氣揚眉。沒想到樂極生悲,演出前夕意外死亡,但他卻死不甘心,靈魂拒絕投胎,反而千方百計要重回肉身,去完成那場表演。但若要重返陽間,得先幫一個叫「二十二」的陰間小靈魂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spark,幫它成功投胎。
問題是「二十二」卻原來是個「hea精」,事事提不起勁。就算有眾多偉大的靈魂,例如林肯、德蘭修女、拳王阿里、甘地等,先後做過它的mentor,從各種崇高理想、偉大人性入手,都不能把他啟蒙。Joe一直視爵士樂就是自己人生的purpose,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因此,spark就是purpose,purpose就是spark,於是也就從這個方向入手,但結果與前述一眾偉大的mentor一樣,徒勞無功。
陰差陽錯間,「二十二」借Joe的肉身來到人間,體驗人生,卻因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日常,例如吃到一片普通但美味的pizza、看着一片落葉從藍天飄然而下、感受涼風吹遍全身……找尋到spark的所在,最後成功投胎做人。
Joe因而若有所悟,最後當他重回陽間,完成了那場夢寐以求的演出。但在贏得滿場掌聲,高潮過後,卻悵然若失,覺得不過爾爾。跟他一起出場表演的樂壇名伶Dorothea,跟他說了個充滿睿智的故事:
小魚告訴大魚:「我想尋找海洋。」

大魚說:「海洋?你現在其實已經在海洋裏。」
但小魚卻依然嚷着說:「這只是水呀,我要的是海洋!」
Dorothea接着轉身便走,並說明天再見,一臉cool爆。
不錯,只要努力活在當下,看似平凡若水的生活日常,也可以成為自己浩瀚的海洋。
我有位朋友,大學畢業後便做記者,且在同一個著名新聞機構效力。近月,因為媒體生態劇變,最終只得無奈離開。她對新聞老本行充滿熱誠,至今仍念念不忘,但暫時無奈有志難展,惟有先重拾自己年輕時的興趣,做了「車衣女工」,以此消磨時間。結果製成品大受歡迎,友儕紛紛落單訂購。
我跟她說,她已經做了半生記者,見證過很多大時代大事件,可以說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志向,如今轉一轉,車車衫,享受箇中樂趣,未嘗不是件美事,誰知道,那會不會是她的spark呢!
我知道她喜歡飲酒,所以約她出來晚飯時,特地帶了支酒,且message她時,說了個「爛gag」:「人生不能只有purpose,也要有spark,但若然未有spark,那就不如先搵支sparkling wine,頂住一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