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雲觀化
色彩心理學表明,不同的顏色可以引起心理反應。例如,不同的顏色可以引發內心不同情感。有時這些反應與顏色的強度有關,而在其他情況下,它們是經驗和文化影響的產物。而對很多人來說,在色彩的世界裏,綠色是大自然成長的象徵,代表了叢林的色彩,當我們注意到綠色時,它會給人一種平靜和平和的感覺。
十九世紀的法國畫家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在他的創作生涯中,長期以綠色的叢林作為繪畫的主題,即使他一生從未涉足叢林的世界。他試圖透過畫筆,呈現想像中瑰麗而神秘的綠色世界。在其著名的畫作《餓獅》之中,畫面如舞台布景般展開,中央的獅子正奮力捕食受傷的羚羊,周圍環繞着枝葉恣意生長的茂密樹林,時近薄暮,遠方的一輪紅日緩緩落下,叢林的夜晚似乎已經提早降臨。定神仔細觀看,便可以發現幽暗密林的深處裡隱藏着各式動物,正靜靜注視着眼前這一齣自然界的弱肉強食。
盧梭風格中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將物象扁平化,塑造一處夢境般的奇幻世界。在他天真童趣的筆觸下,深邃的叢林一片綠海,缺乏空間與真實感,彷彿劇場中的裝飾道具,不符合比例的巨大樹葉和花朵反覆出現,生物如偶戲般的剪影,創造出拼貼剪裁的效果,將隱含的畫外之言埋藏在似夢非夢的神秘情調中,着實耐人尋味。
綠色也代表安寧、吉祥、健康與大地的能量。在西藏的繪畫中,一幅來自十三世紀的《綠度母》唐卡,以豔麗的色彩繪製而成,精緻的塔形龕與度母寶座,承襲自東印度帕拉風格的傳統,具有各種裝飾性的神話怪獸圖像。讓人讚歎的是,塔形龕上半部描繪出各式的花果樹木,同樣結合裝飾性與扁平化的繪畫風格。不僅將佛國世界妝點上熱帶風情,微醺的空氣也賦予菩薩超脫時空的因緣,將綠色的力量擬人化,以菩薩的形象示現,投射出生命、大地叢林與佛法的三角命題。

《餓獅》,一九○五年,亨利‧盧梭,瑞士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

《綠度母》,一二六○年代,西藏中部製作,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